最近《知否》火得一塌糊塗。其實,趙麗穎飾演的盛小六一路逆襲毫無懸念。編劇們還是應該多翻翻歷史書,歷史上的窮小子逆襲的真實事件遠比他們使勁拍腦袋想出來的故事精彩多了。
比如有一位,出身農民,四十多歲了還沒有一份好工作,家徒四壁,關鍵是自己還不思進取,“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嗜酒好色,交了一批狐朋狗友,常被父親訓斥。但後來,他三年平秦,四年滅楚,只用了七年時間,便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逆襲為一個新王朝的統治者。
這個人就是漢高祖劉邦,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漢朝以前的君主,無一例外都是貴族。劉邦的逆襲,算是真正實現了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呐喊。
人生如戲,最具傳奇色彩的平民皇帝締造了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劉邦的這場人生大戲可謂跌宕起伏、精彩之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場,每一場又都與酒有關。
No.1走投無路的起義
後人常把劉邦的逆襲人生歸結為天命,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運氣好到爆棚。這種好運氣很大程度上源于劉邦的順應民意,得到了當時社會中絕大多數中下層民眾的支持。而項羽一心想的是恢復舊時周朝六國的舊貴族勢力,這與社會的發展本身就是背道而馳的。
不過話說回來,最初的起義,劉邦卻是迫不得已。
前面說到,劉邦未發跡前嗜酒好色,他在泗水當亭長的時候,就經常到酒館賒酒喝,而且還喜歡賒女掌櫃的酒館,女掌櫃精明,不怕劉邦賒酒,因為劉邦的朋友多,在酒館消費的也多,所以酒館的收入反而更好了。
就這麼喝著喝著,某一天,還沒酒醒的劉亭長領了個沒人願接的新任務,押解徭役千里迢迢地去驪山。
據史料記載,剛出沛縣沒多久,徭役們便開始逃跑,劉亭長估算了一下,照這個速度跑下去,等到驪山時,就只剩下自己一個光杆了。就算到時候托人找關係,自己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何以解憂?唯有喝酒。喝著豐西沼澤的自產米酒,微醺的劉亭長做了個大膽的決定,他對徭役們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意思就是,你們都逃命走吧,我也找個地方藏起來,不當什麼亭長了。
此話一出,大夥見劉邦這麼講義氣,反而不走了,決定跟著劉邦逃亡,這些人,再加上劉邦多年喝酒結識的一幫酒肉兄弟,成了劉邦起義後第一批革命的火種。
傳說,決定起義後,這幫人逃到了山裡,被一條大白蛇擋住了去路,其他人嚇得瑟瑟發抖時,劉邦借著酒勁上去,猶如神助般一劍就把碗口粗的白蛇斬為兩段。這就是有名的斬蛇起義,是劉邦天命所歸的故事的開端。
No.2 改變時代格局的鴻門宴
三年滅秦後,老農民劉邦先占了關中,出身楚國貴族的項羽心中不快,又聽說劉邦欲在關中稱王,頓時大怒。
謀士范增識見不凡,跟項羽分析說,劉邦早年“貪於財貨,好美姬”,而目前在關中“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已有“天子氣”,宜早下手把他除掉。
於是,項羽決定攻打劉邦。戰爭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卻被項羽的親叔叔項伯調停了。
原來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關係匪淺,項伯偷偷告知張良讓他逃命,張良忠於劉邦,自然要幫劉邦謀劃,於是拉攏項伯喝了頓大酒,劉邦佯裝“酒後吐真言”說自己絕無稱王野心,並借機與項伯約成兒女親家,請他出面調停。
調停的結果是要劉邦鴻門赴宴親自“謝罪”。顯然,這場赴宴無比兇險,就是張良心裡都沒有底,暗暗擔心主公劉邦能不能平安回來。
此時劉邦只有十萬軍隊,而項羽有四十萬精兵,如果不去,就是坐實了心虛,楚霸王項羽第二天就能發動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
別無選擇,劉邦只帶了樊噲、張良和一百名精銳親兵就赴宴去了。見了項羽,劉邦卑辭謝罪、甘居下座,極大地滿足了項羽的自尊心。
酒宴開始,範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其實是意欲趁機殺掉劉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劉邦。此時,自尊心獲得極大滿足的項羽並未阻攔項伯,甚至在接下來樊噲不合規矩闖入大帳時,賜之酒、肉。樊噲大口喝酒、大咬生肉後慷慨陳詞,指責項羽聽信讒言,要殺有功之人。項羽不僅不生氣,反而認為樊噲是真正的壯士並賜坐。
至此,酒宴高潮已經過去,氣氛漸趨緩和。劉邦向項羽表示,自己需要如廁,於是趁機帶著左右逃席遠遁。
據考證,鴻門宴用酒是糧食釀造的低度米酒,是貴族專用酒,添加有郁金或者桂皮調味,地位應該相當於今天的茅臺。這種酒辛辣刺口但不容易醉人,就是喝多了容易如廁。所以說,劉邦現場提出如廁倒是一個非常合適的藉口。
No.3 榮歸故里創作《大風歌》
西元前196年,新建的漢帝國已經相繼經歷了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的叛亂。淮南王英布又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
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專門回了一趟自己的故鄉——沛縣,把昔日的朋友、尊長召來,隆重置辦酒席,共同歡飲十數日。還特意從家鄉選了一百二十個兒童,現場教他們唱歌。
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沛縣這一場酒局,應該是劉邦人生中最暢快的一次酒局,堪稱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喝著還是當年味道的米酒,看著已經老去的女掌櫃和舊友,劉邦回想起自己前半世的坎坷和後半世的榮光。年輕時的遊俠夢想、斬白蛇起義時的未卜前途、初入關中時的意氣風發、垓下之圍的險象環生,以及那幾場徹底改變了他命運的酒局,這些過往一一在他腦海中不斷閃回。
應該說,靠著個人奮鬥,劉邦從沛縣一個讓人討厭的農民到大漢帝國的皇帝,這其中的酸甜苦辣、艱難困苦只有他自己心裡最清楚。
過去一年裡,他親手殺掉了韓信、彭越、陳豨、英布這些昔日的兄弟、戰友、朋友。但同時他依然憂心忡忡,反叛勢力仍未平息,北面的匈奴虎視眈眈,各方勢力正欲把他親手打造的帝國推向深淵。
半醉半醒間,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吟唱吟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就是他即興創作的流傳後世的《大風歌》,字裡行間顯露著得酬壯士的豪邁心聲,卻也透著絲絲無法掩蓋的悲涼。
一百二十個兒童齊聲唱和《大風歌》,這場面確實讓人傷懷感動,劉邦拔劍起舞,熱淚縱橫。
No.4 英雄遲暮,悲涼謝幕
劉邦晚年,認為太子劉盈性格過於仁厚軟弱不像自己,一心想廢掉他。太子劉盈是皇后呂雉所出。呂雉,就是歷史上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的呂後。
劉邦想廢掉劉盈,而後立愛妾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太子,戚夫人也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因此日夜啼泣求告。
作為一代英主,劉邦自然不會因為寵愛某個女人就立她的兒子為帝。歷史上,太子劉盈在帝位七年,仁惠而又德政,但確實沒什麼作為,僅是呂後的附庸。而趙王劉如意過早的被呂後除掉退出歷史舞臺,後人已無法印證這位小王子是否有劉邦所稱許的帝王之才。
史記記載,“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說的是西元前195年,也就是平息英布叛亂的第二年,劉邦由箭傷引發的疾病日趨嚴重,自知不久于人世,換立太子的願望就更加強烈了。
這件事急壞了呂後,有人獻計讓她找張良。張良這種級別的謀士非常清楚,這種儲君謀立的事碰都不要碰,於是婉言回絕了。呂雉也不是一般人,直接讓自己的哥哥呂澤把張良綁架了,逼著張良獻計。
事實上,張良也是反對廢長立幼的。既然被綁了,就順勢獻了一計——讓隱市的四位大賢“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
呂後立即付諸實施,派呂澤帶著太子的親筆信和厚禮,請“商山四皓”出山,沒想到,這四位高士竟然全來了。
劉邦看到自己訪求多年不得的四位高士追隨太子左右,以為天下公議都在太子這邊,儲君之事已不可更改,便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老人給她看,說:“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後真爾主矣。”
用白話說就是,我想換太子,但是太子有這四位世外高人輔佐,羽翼豐滿,難以撼動了啊!呂後真是一位好主子啊!戚夫人聽後伏地痛哭。
看著哭泣的愛妾,劉邦深深感受到身為帝王的無奈。借著酒意,他讓戚夫人跳楚舞,自己擊築高歌《鴻鵠歌》。唱了幾遍後,劉邦起身離去,酒宴結束。
三日後,這位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的人生大戲落幕,享年六十二歲。
在他身後,一個承前啟後、開拓奮進,綿延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剛剛拉開帷幕:
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與同時期羅馬帝國共領風騷;
漢武帝採納了“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建議,儒教、儒學成為歷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大漢帝國舉全國之力血拼匈奴,向北、向西、向東拓地萬里,為中國版圖的奠定做出了無以輪比的貢獻;
充滿冒險精神的華夏兒女打通了“絲綢之路,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
漢朝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漢族”成為中國華夏民族永遠的名字;
......
對於漢高祖劉邦從草根逆襲為彪炳史冊的一代帝王,我們可以深入總結許多原因,比如: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心胸寬廣、賞罰有度、從諫如流、知錯能改、富有遠見......其中,最有用的啟示莫過於兩點:第一,即使是條鹹魚,也要有自己的夢想。第二,夢想照進現實的關鍵節點,一定離不開美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