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連平:央行購買國債不符合法律規定

中国财富网
2019-01-18 14:47

已收藏


近期市場出現一些對央行購買國債的討論,對此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17日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從合理性角度看,央行購買國債的行為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從必要性角度看,央行已經採取了一系列逆週期調節措施,目前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沒有必要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來大規模投放流動性。

連平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這是改革開放幾十年後,在厘清央行和財政關係、嚴肅財政紀律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宏觀審慎和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性制度保障。可見,如果央行購買國債,這種行為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目前國債與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已經存在比較好的銜接,這主要體現在國債作為公開市場操作的抵押品上面。”連平介紹,當前央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MLF、TMLF等工具向銀行體系投放流動性,在相關操作中,金融機構需要向央行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其中就包括國債。特別是在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中,由於對抵押品要求比較高,國債是主要的抵押品種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連平認為,貨幣政策要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准調控,把握好鬆緊適度的“度”,既要為實體經濟提供足夠的金融支援,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應與名義GDP增速和物價運行大體匹配;也要保持宏觀杠杆率基本穩定,不搞“大水漫灌”。央行已經採取了一系列逆週期調節措施,目前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市場利率包括信貸利率水準逐步下降,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顯然沒有必要通過央行購買國債的方式來大規模投放流動性。

從國際經驗看,美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推行了量化寬鬆政策,主要方式之一是美聯儲在市場上大量買進國債,甚至是一些公司股票,以這種直接的手段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對此,連平評價道,從發達國家歷史上來看,這也屬於較為極端的宏觀調控方式,美聯儲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危機爆發時美國金融體系遭受重創,融資功能基本喪失,財政政策空間十分有限,美聯儲向市場直接注入流動性可能是當時拯救美國經濟走出危機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中國的金融體系總體上運行穩健,可以在央行引導下擔當好向實體經濟提供融資的職責。”連平表示。而且,與發達國家明顯不同的是,中國的財政政策空間依然較大。資料顯示,我國政府部門杠杆率已由2014年底57.8%的峰值水準降低至2017年底的36.2%。2018年財政存款與財政支出之間的增速差朝財政狀況進一步改善的方向發展,估計2018年底政府部門的杠杆率將持續回落,政府部門可以適度加杠杆。此外,中國政府可以運用的資產涉及土地、股權等,規模很大,具有很強的調節經濟能力。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