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三大報齊發聲 稱應理性看待解禁潮 勿被“砸盤幻覺”迷惑

中国证券网
2017-11-29 09:56

已收藏


29日,三大報針對解禁潮一事齊發聲:上海證券報發佈《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減持影響》、中國證券報發佈《資料戳破限售股解禁“砸盤幻覺”》、證券時報發佈《限售股解禁並非洪水猛獸 投資者無需過度恐慌》,呼籲市場應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減持對A股市場的影響。昨日,證券日報也在頭版頭條發佈文章《勿借解禁週期製造“砸盤幻覺”》。

上證報在文中稱,解禁規模不等於可減持規模,可減持規模也不等於實際減持規模。事實上,目前市場上的實際減持數量遠小於解禁數量。市場研究人士指出,媒體近期報導的8300多億元解禁股市值規模只是依據規則和承諾的簡單推測,限售股份到期解禁不等於也不可能馬上全額減持。特別是在減持新規框架下,實際減持的節奏會保持平穩有序,對二級市場影響有限。

從滬市解禁和減持情況看,今年5月27日減持新規實施以來,滬市共解禁358億股。實際減持情況是:剔除5月27日前已解禁股份的減持數量,相關股東在解禁後15天內、30天內、90天內即減持特定股份的,減持股份數分別約為12.35億股、21.24億股、34.61億股,分別占解禁股份數的3.4%、5.9%、9.6%。可以看到,只有少數股東解禁後在短期內進行了少量減持。

減持新規為定增股份減持也設置了閘門。市場研究人士向記者分析,減持新規下,定增股份鎖定期進一步延長,解禁壓力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市場曾有聲音提出,近年熱度較高的定增迎來解禁期,其中,不少財務投資者將選擇“清倉式”減持,相關公司股價短期將承壓。其實,減持新規對此也有考慮,設定了避免過度衝擊二級市場的“緩衝帶”制度。減持新規規定,持有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股東在解禁後12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的比例不得超過其持有的該次非公開發行股份總數的50%。簡言之,定增股份解禁後,12個月內在二級市場拋售數量不能超過50%,這進一步增加了“清倉式”減持的難度。

同時,市場研究人士認為,近期二級市場減持處於低位水準。在其看來,減持新規給解禁股份減持“刹車減速”,解禁股份的減持週期大大拉長,通過二級市場實際減持的金額處於較低水準。根據減持新規,持有限售股的股東減持解禁後的股份,在減持行為、數量和資訊披露等方面,均受到嚴格的規則限制。減持新規明確,在IPO前取得的股份和非公開發行取得的股份,視為特定股份,不論股份持有者是上市公司大股東還是董監高,其減持方式、比例、時間和資訊披露等方面均有嚴格的限制和要求。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