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蔚:藝術品拍賣在中國是朝陽行業

香港
2016-06-02 20:17

已收藏


香港佳士得春拍1日落幕,6天成交28億港元。今年適逢香港佳士得成立30周年,該拍賣行30年來伴隨著亞洲藝術市場一同成長,見證了中國藝術市場從萌芽、發展到回檔的過程。 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蔚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藝術品拍賣在中國屬於朝陽行業,可塑性高,前景廣闊,新興藏家不斷湧現。佳士得未來將加快佈局內地市場,包括鞏固上海和北京的業務基礎及拓展二線城市等,進一步深掘機遇。

香港佳士得"三十而立"

1986年1月,香港文華東方酒店內,兩名員工、一張桌子和一部電話開啟了國際拍賣行巨頭佳士得在亞洲的征程。歷經30年發展,香港佳士得目前已擁有近300名員工,業務範圍橫跨亞洲10個國家及地區。 魏蔚表示,30年前香港首拍的成交額不到200萬美元,現在亞洲區平均每年總成交額已達20億美元。"這個成績是斐然的,當然也離不開亞洲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的大環境。" 在這20億美元的交易額中,香港拍場貢獻了40%。魏蔚認為,香港始終是佳士得在亞洲的核心點--"區位優勢、自由港的特質及國際金融中心帶來的充盈資金,都夯實了香港作為亞洲最大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地位。" 目前,香港佳士得每年春秋兩季拍賣的成交額分別保持在30億港元左右。"可以說我們在亞洲已立了牌子、健全了業務、有一定規模,稱得上`三十而立`了吧。"魏蔚笑稱。 魏蔚說,亞洲買家的足跡已遍佈全球,加上內地人每年出國旅遊的步伐愈發頻繁,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勢必更加深化。"亞洲人希望`走出去`,而西方人也迷戀東方藝術,藝術品進而成為東西文化進一步融合的載體,這種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藝術品拍賣還很"年輕"

同樣是在1986年,為順應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國內地第一家拍賣行在廣州成立,拉開了新中國拍賣行業發展的序幕。而藝術品拍賣在內地真正進入高速成長期則是最近10年。資料顯示,中國純藝術類拍賣的成交額由2008年的16億美元飆升至目前的49億美元。

魏蔚表示,從發展年齡來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還很年輕,屬於朝陽行業,很多規則都在不斷地成熟和完善中,可塑性較高,未來的路也會很長、很開闊。 她認為,與西方相比,中國的拍賣門類更為精細,除了佔據主導地位的書畫、古董與瓷器,還有很多"獨特"的類別,如名人信劄、郵票及錢幣等。 "中國嘉德及杭州西泠印社等大的拍賣行都有這些特色的、本土化的業務,整個行業發展還是很健康的。"魏蔚說。

然而縱觀大環境,2015年下半年,中國一批中小型拍賣行受全球經濟緊縮影響而難以為繼,市場上也擔心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否會給藝術品拍賣行業帶來衝擊。 據兩家知名藝術機構Artprice及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近月聯合發佈的《2015年度藝術市場報告》顯示,去年全球純藝術類市場的交易額同比減少10.3%至161億美元,主要由於中國市場持續調整而存在縮水現象所致。 不過該報告同時認為,對於中國這個快速成長的年輕後輩來說,這樣的自我調節過程不必引發過度擔憂。 魏蔚也認為,中國GDP在過去20多年來飛速增長,積累了大量財富,藝術品市場受到的影響其實是很有限的。 魏蔚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未來的規模會越來越大。"人類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後,自然會去追求藝術和美,而中國富裕人士不斷增多,他們更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花園,相信藝術品會愈發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未來深耕中國市場

作為藝術品新興市場的代表,中國已逐漸成為國際拍賣巨頭角逐的重要陣地之一。繼蘇富比於2012年在北京設立合資拍賣公司後,佳士得於2013年獲得中國區營業執照,並于同年秋季在上海完成首場拍賣,取得約2500萬美元的成交額,打破了多項拍賣紀錄。 魏蔚將上海首拍形容為"漂亮的開場秀",她認為上海藝術市場的成長勢頭較香港迅猛,未來兩地業務如何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至關重要。她透露,在全球經濟走勢轉弱、眾多公司縮減預算的氛圍下,佳士得仍將繼續內地的擴張計畫,並於今年9月在北京設立新的辦公樓及藝廊,招兵買馬、進一步站穩腳跟。

客源方面,魏蔚坦言,相比內地拍賣行擁有的藏家群數量,佳士得尚有一定差距。"內地可支配淨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人有100多萬,我們的客戶群在其中只占很小比例,因此還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間。" 她說,佳士得業務目前集中在一線城市,而內地拍賣行在二線城市也發展得有聲有色,"這給了我們很大啟發,也是未來要思考的方向"。 "佳士得擴展內地的決心是肯定的,內地市場給予了我們太多機遇!"魏蔚說。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