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訂餐平臺上實現家廚共用,用車需求與閒散社會車輛“牽手”,房屋短租需求與大城市閒置住宅資源對接……分享經濟正在融入中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多地採訪瞭解到,近年來分享經濟的發展如同雨後春筍,不僅滿足了多樣市場需求,解決了大量就業,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資料顯示,2025年分享經濟平臺將帶來26.4萬億元左右的直接收益。但作為“新生兒”,分享經濟遭遇諸多成長的“煩惱”,包括消費者對事故安全、健康衛生等的擔心,行業合法合規性成疑,傳統監管手段與新業態之間存在衝突,穩定的商業模式有待建立。
衣食住行皆能“分享”
北京的80後上班族艾女士是“回家吃飯”的一位常客。艾女士表示,每天下班大概6點多,到家後買菜、做飯,等吃上飯都8點多了,而現在她已養成習慣,每天下班前在平臺上訂好餐,等下班回到家,飯菜也就差不多送到了。
艾女士說,她一般會選同一個社區裡的家廚,這樣覺得比較親近,也在一個熟人圈子裡。而菜品豐富,價格適中,又為生活帶來方便等,是她長期依賴“回家吃飯”的主要原因。“在家廚共用平臺上訂餐,確實有回家吃飯的味道。”
無獨有偶。在海南三亞工作近十年的鄧松對分享經濟帶來的改變也深有感觸:由於工作緣故,每天很多時間都奔波在路上,但由於三亞市計程車輛少,經常打不到車,在路邊苦等半小時以上者比比皆是,可謂吃盡了苦頭。
不過,網路打車平臺的興起,使這一情況得到了改善。“我想出門前,提前預約一輛車,時間上有保證,司機資訊也能很清晰地瞭解到。”鄧松說,安全性較高,並且車輛比一般的運營計程車舒適度高,整體性價比較高。
如今,分享經濟創新模式頻出,包括“回家吃飯”實現家廚共用,“滴滴出行”讓閒散社會車輛對接用車需求,“小豬短租”讓大城市閒置住宅資源與短租需求對接等。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楊一心指出,分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資訊技術等,整合分享分散的閒置資源,滿足多樣市場需求。國內誕生了全球領先的出行平臺,並在產品、空間、知識等方面持續創新,誕生新平臺。
作家、自由撰稿人張佳瑋也是一位嘗鮮者,在五年前加入知識分享網站“知乎”。“通過這個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的網路平臺,在上面的主要收穫是獲得了一個更廣闊的資訊源。”張佳瑋表示,該平臺幫助他獲得了更多的寫作邀約,對他自己的寫作也有幫助。
“分享經濟主要特點是開放和協作,降低成本來達到更好效率。”南京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王宇說,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分享經濟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了,因為技術水準達到一定階段,物質豐富後使用權的閒置,對個性的追求等。
據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研究部主任張新紅介紹,分享經濟按分享物件劃分出:產品分享包括汽車(如滴滴)、設備、玩具、服裝等,空間分享包括住宅(如小豬短租)、停車位(如通通停車)、土地等,知識和技能分享包括智慧、經驗(如“在行”)等,勞務分享包括家政服務、物流、洗衣等。
談及分享經濟時,滴滴出行COO李建華表示,滴滴出行在中國3年時間,讓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變化,所以他覺得分享經濟最大的本質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更加節約能源的,更加環保的,更深層地看,可以說分享經濟的本質是人類的生活、生存方式的一種改變。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瞭解到,伴隨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的分享經濟正經歷快速增長的關鍵時期。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研究部、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發佈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萬億元,分享經濟提供服務者約5000萬人,保守估計參與分享經濟的活動總人數超過5億。
多重經濟效益明顯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多位元消費者發現,大多數人認為分享經濟模式讓他們體驗了有別于傳統出行、旅遊、餐飲等的服務模式,更貼近家庭生活,提升了消費的個性化和品質。如用車方面,車型、出行時間的選擇更加豐富自由,且費用較低。
在出門旅遊方面,受訪的廣大消費者表示,分享民宿,公共空間加深了房東與租戶、租戶與租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入住的消費者感到家庭溫暖,且更直接體驗到當地的風俗民情和生活環境,加強了旅遊體驗;餐飲方面,有別於餐館油多、口味重,菜品更有家常菜味道,更易受到消費者青睞。
中國社科院資訊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分享經濟業態正快速增多,這個趨勢是不可逆的。中國具有市場和互聯網產業的雙重優勢,所以最有誕生世界級分享經濟平臺的潛力。專家指出,分享經濟還將產生諸多積極影響。
分享經濟的特色除了領域寬(涵蓋衣食住行等)外,創業帶來經濟活力,發展迅速、催生就業也是一大特色。例如,滴滴出行服務在全國360多個城市吸引135萬司機註冊,乘客註冊數超過2億,間接創造20多萬個就業崗位;“小豬短租”對接7萬套房屋資源、400萬用戶,2015年促成2.8億元交易額,為房東創造超過2.5億元收入。姜奇平表示,到2025年分享經濟平臺將給我國帶來26.4萬億元左右的直接收益。
優化供給結構,催生新消費。“以往3天到29天的短租市場是地下室租賃、二房東隔斷等,大多是無法登記、非法出租。”房屋短租服務“小豬短租”創始人陳馳說,互聯網讓這個需求對接新的有效供給,這個市場一年將達近400億元。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盧衛認為,分享經濟改變了傳統商業中靠擴大再生產而滿足需求的邏輯,不僅盤活存量、提高利用效率,更能避免過剩等問題。
助力佈局新的全球產業變革。“從全球來看,農業相對低效、製造業受回流發達國家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寄託就在服務業。”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傑長說。姜奇平認為,全球服務業將分化出以支撐性平臺為特徵的“重化服務業”,而全球發展重化服務業,只有共用經濟這條路可以走得通。共用經濟這種增值業態將成為我國超越美國、德國等的價值來源與契機。
騰訊研究院發佈《分享經濟投資報告》指出,自從2012年以來,分享經濟獨角獸俱樂部的規模幾乎每年都翻一倍。2014至2015年湧入分享經濟的VC出現井噴。短短兩年內,流入分享經濟的風險資金規模達到227.04億美元,近乎之前14年分享經濟投資額總和(約45億美元)的5倍。
據張新紅介紹,研究顯示,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分享經濟增長年均速度將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場規模或將占我國GDP的10%以上。“目前來看,分享經濟更多地還是集中在大眾消費和服務領域,但未來最大的亮點可能會出現在生產領域。生產能力的分享將對未來經濟產生根本性影響。”
成長的“煩惱”也不少
在國內分享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遭遇多重成長的“煩惱”。對分享經濟這種新模式,不穩定性、事故安全、健康衛生等成為消費者普遍擔心的問題。
“雖然平臺有一些保險或賠付,但一旦發生安全事故等問題處理起來會很麻煩。”北京的宋先生對於P2P租車這種基於個人之間的租車模式頗顯擔憂:“而且開車上路畢竟涉及人身財產安全,尤其對一些細節資訊不瞭解,如對方車的狀況、租戶的人品等,把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交給別人總還是不放心。”
艾女士表示,衛生狀況還是有些擔憂的,關於健康和衛生的認證還不太確定的,只能依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了。總體來說,對分享經濟還是挺支持的,實現了資源最大化利用,但關鍵還是要有一套完善的流程和制度,做到公開透明和規範化。“如果能做得足夠透明,讓我‘看得見’,那我就能足夠放心了。”
行業合法合規性引發擔憂。一位房屋短租平臺負責人說,由於該業態無法定性是出租房屋或賓館業,經常會有房東被警方以非法經營為由勒令停止、甚至拘留。一位餐飲平臺首席運營官擔心,即便希望接受監管,如果合法身份不明確,分享經濟平臺將面臨來自業務監管部門、公安、工商等多部門的“圍堵”。
對於分享經濟的發展,騰訊研究院高級專家張孝榮認為,當前,我們必須要關注分享經濟在中國如何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因為分享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面臨“狼”和“虎”。一是在如何保護分享經濟勞動者和分享經濟消費者方面還存有缺陷。二是如何實現管理與發展的相對平衡,主要是監管的問題。
傳統監管手段與新業態之間存在衝突。“交通管理部門要求對共用的車輛進行人員、車輛發牌,並實行價格管控。而租車平臺也被要求在全國各地重複申請行政許可,無邊界的互聯網服務就這麼被割裂成孤島。”國內一打車平臺相關負責人說,這就讓分享經濟變得是“新瓶裝舊酒”,反而降低了效率。
“這種問題將會越來越多顯現,如分享平臺上哪些是可分享和要保護的,政府要管哪些,市場如何自律等。”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巍認為,傳統制度如果不適應新業態而創新,將制約新的增長和既有行業的改革。
受訪人士表示,讓兩個陌生人共用一套住宅、分享飲食,信用體系和懲戒機制必不可少。然而,現有的政府主導信用機制並不足以支撐分享經濟的創新。企業多是自發從支付層實名認證、身份證認證等方面“增信”,但這並不如公安部門“犯罪記錄”、金融部門“違約信息”等更具價值和懲戒力。
“分享經濟得以可能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有一個比較完善的信任機制,不光是我信任你這麼簡單,這樣的信任是要能夠得到保護的。”一家分享經濟平臺負責人認為,目前,我們線上線下的信用體系是割裂的,你現實生活中的信用度和你在網上沒有關係,你在這個平臺是個信用度極高的人,但到了另一個平臺你又得重新開始,這裡面有很大的成本。所以相關部門應幫助建立起一個整合的而且有序的平臺,並且開放征信系統的藉口,這樣能減少企業很多力氣。
穩定的商業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專家認為,分享經濟要形成一種商業模式才有前途,只有穩定的商業模式才能談規範發展。現在分享經濟還是一個粗放式發展階段,市場註定是良莠不齊的,個性化的東西比較多,但比較難監管,沒有法律規範,就沒有一個穩定的利潤,只憑熱情的模式是沒辦法維持的。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