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霧霾在中國多地蔓延並頻繁發生,一款號稱專為抵禦霧霾而設計的德國窗紗火了。這款窗紗自稱通過"高磁纖維"製成,通過"負負相斥"原理,能將攜帶負電離子的霧霾微塵阻隔在外,當前正在積極向中國市場推銷。
依靠先進技術,不少外國企業正在挖掘中國防霾"新商機"。口罩、空氣淨化器這些傳統領域,外國高端品牌備受中國中產階層青睞;而在類似窗紗、新風系統、空氣監測專業市場等新領域,外國企業更是優勢明顯。 業內人士認為,對新商機的把握能力以及技術短板是中國企業急需補齊的功課,價廉物美則是中國企業逆襲的關鍵。政府應及時明確空氣淨化設備的相關標準,加大監管力度,規範行業亂象,促進市場規範化發展。
今年入冬以來,中國多地頻繁遭遇霧霾天氣困擾。北京本月已兩次發佈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這相當於告訴北京的2100多萬居民,重污染天氣有可能持續3天以上的時間。 戴上專門防PM2.5的口罩、家裡安裝空氣淨化器、呼籲單位安裝新風系統……"我試盡了所有能夠想到的辦法,讓自己呼吸的空氣儘量乾淨一些。"在一家律師事務所上班的於躍說。 於躍的做法,在幾年前看來還是比較新鮮,但在當下的北京,越來越多的人採取類似舉措去保護自己。
"霾肆虐"孕育著巨大的"霾商機"。這個冬天,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等多個霧霾頻發的城市出現口罩漲價脫銷、熱門品牌空氣淨化器售罄的情況。 在家長和老師的呼籲下,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門表示,已組織專家參與校園空氣污染防治研討,並組織關於安裝空氣淨化器和新風系統的調研。 繼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酒店、商務樓以及高檔住宅社區近年紛紛安裝新風系統後,更多城市的住宅正在考慮加裝新風系統和防霧霾紗窗。
來自美國的一家經營酒店的公司已經看准中國"霾商機",積極研發空氣淨化系統以開拓新的業務領域。 而在空氣監測專業市場,憑藉全球領先的污染預測技術,一些國外老牌科技巨頭在中國市場更是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 據路透社報導,IBM掘金中國防霾市場,其首批客戶是北京環保局,雙方在霧霾預警領域展開合作。微軟則與中國環境保護部、福建省環保局、成都市環保局等簽署了空氣品質預測合作協定。
"中國近幾年才開始關注PM2.5,在規律性認識、對策措施制定、治理技術和裝備上都是剛剛起步,技術儲備欠缺。"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潘濤坦承。 他認為,隨著中國政府、民眾、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的全方位重視,不久的將來,空氣監測專業市場的"中國製造"有望趕超。 在民用領域,隨著近些年中國民眾健康維護意識的提高,空氣淨化設備市場急劇膨脹,大量國內企業開始湧入,從口罩、空氣淨化器乃至新風系統,國產品牌產品不僅多而全,並逐漸向中高端邁進,但佔據行業高端市場,並受中產階層追捧的,仍是一些外國品牌。 東華大學教授沈恒根說,由於缺乏國家統一的標準,方興未艾的空氣淨化行業存在著准入門檻低、標準缺失、監管不力等諸多問題,產品品質也是參差不齊。空氣淨化產業本身更需淨化,出臺標準、推進執行、加強監管已刻不容緩。 以口罩為例,目前中國不乏口罩的工業標準,卻沒有民用防霧霾(細顆粒物)口罩標準。諸多國產棉質、無紡布、活性炭口罩,儘管外觀美麗、廣告噱頭足,經有關部門測試卻難防細顆粒物,要麼過濾效果差、要麼根本不透氣。 而在美國、新加坡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都擁有嚴格的日常防護類口罩產品標準,因為品質過關,美標、歐標、新加坡標準的民用口罩在當前中國市場頗為流行。 國家勞動保護用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口罩產品主檢宮國卓說,目前國內口罩市場魚龍混雜,至少三四成號稱防霾的口罩名不副實,所以很需要國家標準來規範市場。目前,名為《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的國家級民用口罩標準正在醞釀中。
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及時明確標準,加強監管也是在空氣淨化市場膨脹之時的必要舉措。只有強化監管,淘汰那些山寨、偽劣產品,鼓勵企業技術創新,追求價廉物更美,才能讓那些真正的好技術和產品得到應用。 潘濤認為,標準明確、監管嚴格,市場的容量才會更大。標準缺失、監管鬆弛,既不利於致力於研究的科研機構和企業推出有切實功效的防護產品,也相當於將中國霧霾防治市場拱手相讓給國外產品、令民族企業錯過商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