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原油進口"雙權"逐漸放開 民營煉廠面臨哪些危與機?

上海
2015-11-24 15:36

已收藏

 
面對國內實際需求及國際低油價時代到來的契機,今年以來,商務部等部門積極推進石化產業和貿易體制改革,鼓勵符合條件的原油加工企業進口和加工原油,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截至目前,已有7家中小企業獲得了進口原油使用權,其中6家獲得了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

專家表示,未來會有更多的原油加工企業獲得進口權。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一方面民營企業應修煉內功,謹慎應對;另一方面,企業間應通力合作,避免蜂擁而上,抬升價格。 我國原油進口來源地已經比較多元,中東、非洲、南美、俄羅斯成為主要石油進口地區。

但在原油進口貿易主體方面,以前受管理體制影響,原油貿易進口權和進口原油使用權均掌握在少數國有石油企業手中。地方煉油企業的生產原料受到限制,原油獲取管道極為曲折。 這個問題在今年獲得突破性進展。國際能源研究機構安迅思分析師陸曉旭介紹,截至11月17日,我國共有7家地方煉廠獲批進口原油使用權,累計獲批額度為每年3474萬噸;另有5家地方煉廠的原油進口額度進入到公示階段,累計額度為1664.88萬噸。這5家均為山東地煉,其中獲批的進口原油額度最高的是山東天弘化學股份有限公司(439.68萬噸),最低的是東營齊潤化工有限公司(220萬噸)。

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支陸遜在上海表示,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和消費國。2014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0%。伴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原油進口需求仍將持續增長。預計到2020年,我國原油需求可能達到6億噸,進口量可能達到4億噸,對外依存度上升到67%。因此,未來我國將進一步拓寬原油進口管道,向更多原油加工企業開放原油進口權,形成透明公開、主體多元、競爭有序的市場。 在專家看來,隨著"雙權"逐漸放開,越來越多有實力的地煉企業獲得"通行證"。

未來地方煉油企業不僅可以實現"吃得飽",而且,受益於全球原油供過於求的現狀,還可以"吃得好",享受更多選擇權和主動權。 振華石油控股公司總經理原軍認為,中國原油進口"雙權"逐漸放開對全球原油貿易將產生重大影響。

一方面,石油進口產品數量和結構將會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地煉企業會進口原油而減少以前依賴的燃料油、瀝青。另一方面,多元化油種的選擇可能使原油市場資源和價格發生變化,適合地煉設備的原油品種可能隨之走俏。比如,今年遠東地區部分輕質低硫油種表現火爆。 此外,受地煉原油進口量不斷放大,相關區域的倉儲和管道等配套設施的需求將不斷增長。

從長遠來看,越來越多的地煉企業獲得原油進口權,也為我國原油期貨的推出創造了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 山東東明石化集團董事副總裁張留成認為,當前國際市場上供應客戶群不斷增加,選擇權很大。獲得原油進口雙權的獨立煉油企業可以在國際市場上選擇與自身生產裝置特點相匹配的油種。在資金方面,也改變了國內原料先付款後拿貨的模式,可以採用國際信用證支付,大幅節省企業的資金成本。

另外,由於油源不再受限,民營煉廠的成品油銷售亦增加了更多自主權。 不過,我國民營企業在迎來國際市場豐富的資源同時,也面對著國際石油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帶來的全新挑戰。譬如匯率波動的風險、國際油價的頻繁波動等。針對大宗商品金融屬性越來越強的特點,企業還需要提升金融運作的能力。 張留成則呼籲獲得進口資質的煉油企業成立聯合採購中心,避免抬高油價,損害整個行業的利益。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