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三問巴黎氣候變化大會

巴黎
2015-11-23 13:23

已收藏


還有一個星期,《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即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將在巴黎拉開帷幕。大會尚未召開,國際社會已經廣泛關注。大會何以如此扣人心弦?將有哪些焦點議題?目前準備工作進展如何?新華社記者在巴黎展開了調查。

何以受到廣泛關注?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之所以備受矚目,緣於它可能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此次大會的首要目標是,在《公約》框架下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並適用于各方的"全球減排新協議。新協議將在一定程度上確定,2020年《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結束後國際社會如何分擔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談判結果關係到各國切身利益,能否成功達成預期協定尚存懸念,自然牽動人心。

大會期間各方談判勢必不會和風細雨。部分發達國家在減排問題上刻意回避自身的歷史責任,片面強調每年的排放總量這個單一指標,企圖將減排責任轉嫁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這種有失偏頗的立場給國際氣候談判帶來不小困擾。 一系列資料顯示,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問題上,發達國家實應承擔減排的主要責任。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披露,目前,包括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的經合組織成員國人均每年的碳排放值為9.6噸,遠高於非經合組織國家的3.4噸。 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中國自1850年以來的歷史累積排放占全球的比重為11%,遠低於美國的27%和歐盟的25%;中國的人均歷史累積排放更是僅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 科學研究表明,導致氣候變化的是工業革命以來累積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就是說累積排放總量才是最關鍵的因素,也應是考量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責任最首要的指標。

將有哪些焦點議題?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期間,發達國家應如何履行援助承諾、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資金援助的規模與來源、發達國家是否應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等議題,將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援助,幫助後者應對氣候變化。然而,經合組織今年10月發佈的報告顯示,2013年和2014年,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援助資金分別僅有520億美元和620億美元,距離承諾的目標仍有不小差距。

在發達國家陣營內部,對協議的約束力問題也存在分歧。美國國務卿克裡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的協議不應有約束力。而法國總統奧朗德對此反駁稱,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可能達成的協議應有法律約束力,否則就意味著無法促使相關國家履行承諾。

法國總統環境問題特別顧問尼古拉·于洛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較不積極的發達國家雖然在減排等問題上表現出較以往更積極的態度,但究竟有多少誠意還需要看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供氣候變化資金、減排進展定期審核等焦點問題上,中國一再做出了表率。比如,今年9月以來中國陸續宣佈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援每5年全面盤點減排長期目標總體進展等舉措和主張,為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成功召開注入了寶貴動力。

準備工作進展如何?

法國政府多次表示,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將是法國有史以來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為了保證大會成功召開,法國在前期準備和會議議程安排方面煞費苦心。 從年初至今,法國已組織多場非正式部長級協調會,以協調溝通各方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在議程上,法國吸取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教訓,安排與會的各國領導人在大會首日出席,以增強氣候談判的政治動力。

法國總統府20日透露,已有138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接受邀請出席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大會期間,來自195個國家以及歐盟的代表將彙聚一堂,各方的代表團人數總計將達到1萬人。全球近2000個非政府組織也將參加大會。大會的註冊記者數量已超過3000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副執行主任、聯合國助理秘書長易卜拉辛·塞奧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透露,已有超過160個國家提交了自主貢獻檔,這是第一次有這麼多國家都提交了報告,提交報告的國家的碳排放量達到全球排放量的90%。

從這一跡象可以看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共識已處於凝聚之中。 在11月13日巴黎發生恐怖襲擊慘案後,法國政府也相應加大安保力度,確保巴黎氣候變化大會能夠安全召開。法國政府在大會召開前一天和結束後第一天,將禁止人們在巴黎和其他城市的公共街道上遊行。不過,對恐襲的防範不會影響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核心議程,計畫舉辦的300多場活動都將保留。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