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9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066萬人,再次提前完成全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然而,老齡化社會來臨、新增就業人口減少等因素也受到密切關注。全國就業形勢穩中有憂,有三大問題不容忽視。
--三大因素使我國就業總體向好
2014年以來,我國GDP增速有所減緩;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一些地區和鋼鐵、煤炭、水泥等產業面臨著調結構和產業升級的巨大壓力;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低迷等因素影響,汽車配件、服裝鞋帽等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吸納人力也有所降低。然而,以下三個因素使我國就業局勢保持穩定並總體向好。
一是我國經濟發展保持穩定為擴大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說,雖然經濟增速在放緩,但由於經濟總量在不斷擴大,GDP每增長一個點,可以帶動更多人就業。 他解釋說,經濟總量是40萬億元時,10%的增速是4萬億元;50萬億元時,8%的增速就能達到4萬億元。我國的經濟總量達到60萬億元時,即便增速再略有放緩,拉動的就業也能保持增長。
二是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政策落實促進就業。從2014年初開始,幾乎每個月都有釋放市場活力的改革舉措問世。2015年前三季度,新登記註冊企業315.9萬戶,同比增長19.3%,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16萬戶。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指出,簡政放權、減少市場干預,營造良好競爭環境,使我國市場主體穩步增長。 同時,就業保持向好也得益於促進就業的政策在地方順利落實。例如,河南省人社廳就業辦主任李甄說,傳統產業儘管效益下滑,但政府通過發放穩崗補貼和企業在職員工培訓補貼,幫助一些企業穩定員工,2014年大概穩定了30萬至40萬個崗位。
三是我國產業結構向著有利於吸納就業的方向發展。2013年三產占GDP比重首次超過二產,2014年三產占GDP比重為48.2%,比二產高5.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5.8個百分點。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指出,三產的快速發展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優化了就業結構。在這一產業結構下,只要GDP增速不降至6%以下,完成國務院制定的就業目標就不成問題。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李忠表示,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就業形勢還將繼續保持整體穩定,"這個判斷是基於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的措施,而且這些措施落實力度也在加大。我們有信心繼續保持就業形勢的總體穩定。"
--三大不利因素不容忽視
儘管我國就業呈現總體穩定向好的局面,但記者在調研中也瞭解到,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三個不利的因素仍不容忽視。
一是困難就業人員更難就業。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指出,我國當前就業增長的主要動力基於互聯網和高科技的新興產業,需要一定的知識技能,"40、50"後等困難就業人員就業更加艱難。
二是大學生就業舉步維艱。據統計,2015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達到749萬人,同比上升22萬人。高校畢業生已經占到新進入市場勞動力總數的近一半。 而人社部的調查顯示,80.5%的畢業生希望到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就業,54%的畢業生希望到國企或是外企。而從市場需求來看,生產和銷售的崗位達到了71.1%。58.4%的畢業生認為找工作"有點難或很難"。
三是資源型行業和重工業以及企業結構單一地區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據人社部統計,黑龍江、吉林、遼寧三個省份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出現了下降,而登記失業率出現了上升,主要原因就是重工業和企業結構單一。以煤炭行業為例,煤炭運銷協會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煤炭銷量累計完成25.86億噸,同比減少1.53億噸,下降5.57%。
--相關專家提出應對就業難題建議
針對上述現狀,相關專家提出了我國應對就業難題的三方面建議。
一是加快發展"脊樑"產業,突破技工收入"瓶頸"。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指出,在歐、美髮、日、韓、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中等收入人群的主體是技工,也就是"高級藍領"。在我國,八成學生去大學,二成學生去技術院校;而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這個比例剛好相反。究其原因,有"官本位"等傳統思想作祟,也因我國技工地位太低。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製造產業過於低端,因此解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根本還是在於發展高端製造業,也就是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是落實好已有政策、加強對困難就業群體和貧困大學生的幫扶。周天勇說,我國已經出臺了大量的就業扶植政策,但落地情況參差不齊,影響了這些政策的效果。下一步,相關部門應督查、檢查這些政策的貫徹情況,並對已出臺政策進行評估和完善。 鄭東亮等專家和基層幹部指出,"40、50"群體的再就業意願最強,因此在我國多種就業扶植政策中,針對他們的效果也就最好;反而針對大學生的幫扶政策往往是"受累不討好"。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有的畢業生寧可在家中待業也不願意接受人社部門的就業幫扶。
三是"政府歸政府,市場歸市場"。人社部相關負責人指出,就業市場化已經相當充分,政府應著重加強平臺建設、職業技能培訓和發揮兜底作用,絕不能越位。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在平臺建設中,很多勞動力市場的資訊平臺以縣為單位,地級市都沒有整合在一起;而3天至5天的職業技能培訓基本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不如將其市場化。同時,大學生本是就業強勢群體,如果就業政策整體向其傾斜,對於真正的困難就業人員顯得不甚公平。幫扶一個困難就業人員也是幫扶了一家人,何況其就業意願更強,應讓相關政策的有效性更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