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現實:"銀髮浪潮"滾滾襲來,中國老齡人口已經超過2億人,預計到2055年,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35%。 這是一個悄然發生的變化:自國務院2013年出臺《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後,養老產業與資訊技術、休閒旅遊、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跨界融合趨勢愈發明顯。
從線下到線上、從日間照料到休閒旅遊……一條更為完整的養老產業生態鏈正逐步構建成型。
"養老+互聯網":養老服務"供應商"的崛起
每天上午9時,江西南昌資訊化養老服務中心都會向千餘名"空巢老人"發送"健康點到"信息。收到指令的老人按下專用老人機上的綠色鍵就能給便捷的系統"報平安";而未進行資訊回饋的老人,中心將在第一時間內通知其所在社區工作人員或家屬上門探望,以防不測。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養老服務供應商開始注重線上應用的開發。
2014年初,上海唯創集團創立了"幸福9號"市場化養老模式。其亮點在於搭建了一個網上商城平臺,並將其與線下的老人樂園、居家養老服務店進行"虛實掛鉤",讓老年人成為互聯網購物的新生力量,同時也使居家養老的便捷性顯著提升。 "通過市場調查,我們發現老年人遠離網上購物的主要原因在於`沒人教`。
"唯創集團負責人說,老年人常常成為被新生活、新技術忽略的一個群體,需要引起更多社會關注。 不久前,一項居家養老O2O平臺"陪爸媽"完成了千萬級人民幣的戰略投資。這是一個專注提供養老陪護服務的產品,在養老陪護方面採用"鄰里守望"的制度,利用移動互聯網O2O模式,集合社區附近的年輕人、低齡老人、專業人士,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普親集團主要從事失能失智老人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董事長唐文湘認為,過去的小型社區養老難以盈利,而運用資訊化、智慧化手段,如通過可穿戴設備獲得老人的生命資料,再利用機構平臺提供服務支撐,把居家養老融合進去,就能具備盈利能力。
"養老+精神文化":那些你想不到的養老模式
從孩子去外地工作起,60歲南昌市民張阿姨就開始和"老夥伴們"去市內各大養老院"踩點"。說起對養老院的要求,張阿姨一口氣報出一大串:"要有人氣;護工的素質要好;要樹多,最好還有個湖……更重要的是,要讓我有度假的感覺。"
"挑剔"的老年人不在少數。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老年人的需求正趨於多元化。"養老"不僅僅滿足於基本的衣食住行和醫療護理,老年人有了更多精神文化、心理諮詢、社會活動、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求。 江蘇東方惠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念起了"旅遊經",通過互聯網實現"一地有房,全國有房"的異地迴圈養老。
與普通的異地養老不同,老人們不需要在異地買房,沒有行色匆匆,不會舟車勞頓,最短15天、最長3個月,老人可住在連鎖養老機構裡,悠閒地享受生活。 湖南康樂年華養老服務公司董事長袁雲犁告訴記者,他們計畫引入仿生寵物和機器人來為老年人提供陪伴服務,這類服務能夠給老年人提供精神陪護、健康管理,增加生活的趣味性,將一定程度上緩解老年人的孤寂感。
位於江西景德鎮的恩源老年頤養中心致力於打造集養老、保健、老年陶瓷藝術創作、娛樂於一體的智慧型療養活動中心,實行瓷養結合、以瓷養院,讓老年人在安享晚年的同時感受到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養老+社會資本":催化的不僅是規模
位於長沙的湖南康乃馨國際老年生活示範城占地面積350畝,是當地最大的養老社區項目。湖南康乃馨集團總經理謝理軒介紹說,康乃馨今後的發展方向,是將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小微機構養老融於一體,計畫用5年時間開設3000家左右養老服務連鎖機構。
今年8月,康乃馨公司與湖南健康養老產業投資基金達成戰略投資意向,基金有望為這家公司的快速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據瞭解,湖南健康養老產業投資基金第一期規模為1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引導資金投入3億元,湖南高新創投集團以及銀行、保險、券商等社會資本出資12億元。
在政策日益明晰和落地的背景下,社會資本參與社區居家養老的積極性正在提高。有觀點認為,養老服務業已進入"資本+"時代,社會資本正在成為養老服務業創新和變革的"催化劑"。
房地產業巨頭進軍養老服務業,是養老和資本融合的一大模式。近年來,保利、萬科、綠地等大型房地產企業以及一些地方房企都在大舉進軍養老產業,在各大城市拿地拿項目,以此作為房地產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選擇。
相比於之前養老地產項目盲目走高端化、大型化的模式,導致後期出現"養老空城"現象,如今,多數房地產企業,認識到養老地產不能再走"賣房子"的老路,開始重視新社區的養老設施配套和老舊社區的適老化改造。 保險公司也開始介入養老產業,實現養老服務和保險產品之間的嫁接。
合眾人壽提出了"買合眾保險,住養老社區"的全新養老保險產品形態,保險客戶購買了合眾養老產品,就可提前鎖定年老後入住養老社區的權利,享受"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區、服務於機構"的退休生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