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分析報告:河南新野集約配置資源要素 特色農業產業三年產出超30億

郑州
2015-10-08 16:17

已收藏


立足縣域肉牛資源,河南新野縣集約配置農業資源要素,以近3萬畝肉牛產業化集群示範區為核心,配套肉牛加工、養殖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農業內部一二三次產業深度融合,3年時間核心區產出超30億元,輻射周邊近百公里肉牛產業帶,帶動3萬多農民人均增收8000餘元。

記者調研瞭解到,作為河南首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農業三次產業集聚融合發展的"新野樣板"或為重塑中部傳統農區三農格局提供借鑒,同時亟需破解土地、資金、人才等"瓶頸"難題。

--資源集約引導產業集聚成群

毗鄰二廣高速新野北站出口的歪子鎮是河南首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新野肉牛產業化集群示範區的所在地,曾經守著南陽優質黃牛資源的當地農民由於散戶養殖效益不高、種地不掙錢,許多選擇外出務工,養牛產業也一度日漸萎縮。而近年來,特色農業的發展讓歪子鎮發生了"新情況":建築老闆返鄉創辦養牛場,曾經逃離土地外出務工的農民回鄉包地重操舊業……

2013年,在外務工數年的喬營村幹部喬德勝返鄉,一邊在家門口的企業打工,一邊承包土地重操種地。他說,"是特色農業示範區給村子、農民帶來的新變化讓我們看到了新希望!"喬德勝介紹,由於家裡只有不到5畝耕地,"種地不掙錢",1997年就將土地交給別人,自己外出務工,而如今他承包了50畝土地,"刨除一畝一年300元的租金,一年也能掙好幾萬"。

喬德勝和歪子鎮的變化源自新野肉牛產業化集群示範區的規劃建設。2012年,新野縣以科爾沁牛業南陽股份有限公司落戶當地為契機,獲批建設河南省首個特色農業產業化集群,探索打破現有農業資源要素配置,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集群融合發展。 新野縣縣委書記常英敏說,規模決定分工,分工決定效率,要形成農業規模集群,必須首先形成與農業二三產業匹配的一產要素配置格局。

土地資源首當其衝。依託科爾沁牛業公司,科爾沁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新野肉牛產業化集群示範區,先後流轉歪子鎮、城郊鄉等五個鄉鎮共計近3萬畝土地,作為肉牛養殖的飼用甜玉米種植基地,同時兼顧消納畜牧業污染物,通過土地集約利用,不僅將當地種植模式由"一年兩熟"創新為"一年三熟",同時為種植基地配套17台美國進口大型噴灌機等設施,實現了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帶動勞動、資金等其他要素聚集,僅3年時間,一個工業園區式的農業產業集群拔地而起。登上集群示範區內肉牛育肥場的觀光台,萬頭肉牛在敞開式牛舍,邊享受"音樂按摩",邊飲水採食,以育肥場為中心,周邊集聚了年屠宰10萬頭的肉牛加工廠、生物肥料廠、公牛站、飼料廠以及肉牛電子商務交易市場等二三產業配套項目。

要素集聚同時還加快了農業一二三產業間的要素流動,實現了農業產值的快速增長。據統計,僅3年時間,2014年底,新野肉牛產業化集群示範區入駐主體達15家,實現產值30.2億元,利稅3000萬元,拉動新野及周邊新發展規模養殖場112個,新增肉牛5萬頭,帶動超萬戶、3萬多農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

--融合發展拉伸產業鏈條成環

常英敏認為,通過新野縣的探索,農業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關鍵在於以主導產業為核心,聯通"農牧工商"四大業態,構建產業延伸增值鏈和資源迴圈利用鏈,最終形成協作共贏的經營體系和科學生態的佈局體系,將農業生產資源要素的潛力發揮到最大。 河南可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甜玉米、蔬菜等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種植、加工及食品研發為一體的食品企業。

據公司執行董事李洋介紹,該企業曾在廣東沿海等地設廠,但苦於無公害原料短缺和玉米皮、玉米棒、玉米汁等加工廢料無處消納,只能小規模經營。 2013年,河南可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入駐新野肉牛產業化集群示範區。依靠示範區近3萬畝的核心種植區和示範區配套的以牛糞等為原料的生物化肥廠,公司不僅獲得了穩定的綠色無公害原料,而且加工廢料通過管道直通肉牛育肥場、擴繁場,解決了企業的環保瓶頸,一躍成為全國同行業擁有最大原料生產基地、生產週期最長的企業。

據測算,僅廢料處理一項便可為企業每年增效數百萬元。 據新野縣肉牛產業集群示範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董應臣介紹,按照產業規律,目前,示範區已基本構建起以養殖場、屠宰場、食品加工廠、生物肥料加工廠為核心的全鏈條、全迴圈的產業佈局,同時服務於農業一次和二次產業的三次服務業也逐漸完善,形成了公牛站、肉牛電子交易市場、農機合作社、農村經紀人等社會化的農業服務集群。

新野縣歪子鎮棉花莊村的馬漢文2009年起便從事肉牛養殖,如今已是當地一名規模肉牛養殖場的負責人。經歷過分散養殖到集群發展的他說,示範區建成後,肉牛養殖行業正在發生變化,一是此前為了買牛,養殖戶最遠要跑到內蒙,而如今坐在家門口通過電子交易市場就可以實現;二是與肉牛加工廠簽署收購協定,保證了養殖場的穩定收益;三是"連收儲玉米杆等青儲飼料都有了專業化的運輸隊伍,直接送料上門,而以前則需要自己下地去收!" 新野縣畜牧局副局長汪占華說,農業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不僅拉伸樂產業鏈條,形成了資源迴圈利用體系,更為打造農牧產品的品質全程控制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條件。

據他介紹,目前,示範區已通過飼料種植、良種繁育、母牛和育肥牛養殖、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各個農牧生產環節的緊密銜接,引進品質安全管理技術,建立起了食品全程安全可是的追溯體系,有效保障了農產品品質。

-挖潛產業融合仍需破解三大難題

記者調研瞭解到,農業一二三次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僅為傳統農區提供了一條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同時也通過現代產業運作方式的普及,對農村和農民產生了深刻影響。記者在當地採訪,大型旋耕機、青儲設備以及從美國引進、可有效噴灌數千畝的大型噴灌設備的操作者竟然都是"4050"的農民,而由於示範區吸納就業人員,周邊農村開始出現租房客集聚,慢慢向小城鎮過渡,實現內涵式的城鎮化變遷。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政治經濟學室主任李省龍等專家學者通過實地調研認為,新野肉牛產業化集群示範區的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在糧食主產區農牧業工業化相結合的發展路徑,同時表示將新野經驗寫入中央黨校案例教學課題。河南省委政研室農村處處長王民選認為,新野肉牛產業化集群示範區的各個產業化集群以"集"為鍵,通過在農村因地制宜搭建平臺,既讓農民共用了合作協同的效益,又借產業化集群就地實現城鎮化,留住了鄉愁。

記者調研瞭解到,儘管農業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潛力巨大,但目前仍面臨諸多制約因素,突出表現為土地、資金、人才制約,仍需加強政策引導扶持。 一是農業一二三次產業融合必須實行能夠滿足三次產業發展要求的用地政策,這些都需要國家推動農地改革,完善各項配套政策,以便農業二次三次產業項目落地。 二是創新涉農融資政策,尤其是構建農村征信體系和涉農擔保體系,建議通過整合各級財政性的補貼獎勵資金、提留涉及農業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稅項、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多源頭籌措資金,解決傳統農區農業集群融合發展的金融"缺血"難題。 三是加大向傳統農區輸送高素質現代經營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農業獎補政策,探索高素質現代農業經營人才在職能部門與企業間雙向流動機制,調整單純以產量為主要標準的農業獎補政策,加大獎補寬度和深度,制定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重考量的農業獎補機制。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