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之窗”大螢幕正滴答倒計時,距離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正式開幕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企業商業展七大展區特裝展位於10月底正式搭建完畢。進博會吉祥物大熊貓“進寶”笑迎五洲展商。
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內,1號館服務貿易展區的聯邦快遞展臺極具特色,3.1館的金牛座龍門銑和4.1館的AW189直升機也已到位,帶來極高的關注度。
進博會這一平臺吸引著類似的明星展品和世界知名企業紛至遝來,在其背後,是潛在的巨大經濟效益。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進博會對內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投資升級、貿易升級和消費升級,對外則是開展國際貿易的開放型合作平臺,也將成為一個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公共產品,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三大升級”激發我國經濟活力
2017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向世界宣佈:將於2018年在上海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商務部預計,未來5年,中國商品進口規模預計達8萬億美元。
為何要舉辦這樣一個博覽會?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上證報記者表示,由於進出口貿易發展不平衡,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紅利並未得到充分體現,很難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不難看出,擴大進口不僅是現階段商務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也是未來加快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重要體現。此外,通過擴大進口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中國實現國際收支的大體平衡。
據海關統計,201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為4.105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263萬億美元,進口額為1.841萬億美元,貿易順差為0.423萬億美元。
白明表示,看待進口不應僅僅看“花錢”的一面,更要看到進口所帶來的物超所值的一面。迄今為止,中國的進口貿易主要集中在高技術產品、大宗原材料、消費品、農產品等商品大類之上。相對於進口對國內相關企業帶來的壓力,進口所帶來的紅利往往帶有某種程度的間接性。對於技術引進而言,儘管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但引進先進設備無疑會加快國內相關產業裝備水準的加速提升,客觀上會提高自主研發的起點,縮短自主研發的路徑。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任尚玉英同樣認為,進博會將為中國經濟帶來升級。她告訴上證報記者,進博會對進口的拉動作用非常大,預計博覽會期間會產生大規模成交。這種拉動作用不僅局限於上海,進博會是一個全國性平臺,對全國都有輻射帶動作用,將促進中國投資升級、貿易升級和消費升級。
“進博會作為我國擴大進口的最高平臺,將為國外供應商和國內採購商搭建有效的對接管道,降低進口面臨的資訊等交易成本,促進供需有效結合,對進口將產生直接的推動作用。”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室主任楊長湧認為,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驗表明,適時適度引入境外商品、技術和企業競爭,有利於激發民間創新活力,倒逼管理改革和政策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公共產品屬性惠及全球可持續發展
一些地方貿易團深諳其中的機遇所在並為此佈局。廣東省商務廳相關人士介紹,主動擴大進口既是推動廣東產業升級的要求,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舉措,更是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途徑。據介紹,廣東報名參加進博會的企業有6023家,其中製造業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占比超過60%。
能感受到進博會這一平臺魅力的不僅只有中國本土的企業,來自世界500強和各國的貿易團也都看好其中的機遇。
上證報記者獲悉,此次進博會的2800多家參展企業全部來自中國境外,簽約參展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達到200多家。中國市場對他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在近日舉行的中外媒體吹風會上,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傅自應表示,進博會將成為世界各國展示國家形象、開展國際貿易的開放型合作平臺,成為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公共產品。進博會廣邀各國企業參與,來自全球的新產品、新科技、優質產品雲集,無論是進口展覽品的數量、還是金額,均創國內展會之最。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支援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同時也為各國開展貿易合作搭建了平臺。
中國正在向世界展現市場更加開放的姿態。自2018年11月1日起,我國降低部分工業品等商品的最惠國稅率,涉及1585個稅目,約占我國稅目總數的19%。
“所謂公共產品,意味著它由中國倡議舉辦,但面向世界各國開放,能給各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上海市委黨校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鄒磊表示,進博會的召開將在三方面惠及全球經濟,包括有助於提供積極預期、助力擴大貿易規模以及有助於促進貿易投資聯動。
他解釋稱,與舉辦進博會同步,中國持續下調部分汽車、抗癌藥物、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在審批、通關、檢驗檢疫等多個進口環節進行制度創新,進一步減少流程、壓縮時間,持續降低制度性成本。作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中國擴大進口將覆蓋到高端製造業、先進服務業、日用消費品、優質農產品和資源性產品等各個行業領域,為各國提供了龐大、穩定、可持續的貿易需求。
而楊長湧表示,當下國際經濟環境下,擴大進口有利於更有效地利用境外優質的商品、技術、服務等生產要素,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中高端供給,滿足人民消費轉型升級的需要,讓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機遇,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