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貿易

春節因素與外需疲軟共同作用 2月出口創2009年以來最大跌幅

中国证券网
2016-03-09 13:24

已收藏


海關總署8日發佈進出口資料顯示,2016年前兩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3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2.6%。其中,出口1.96萬億元,下降13.1%;進口1.35萬億元,下降11.8%;貿易順差6159億元,收窄15.9%。

據海關統計, 2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1.43萬億元,下降15.7%。其中,出口8218億元,下降20.6%,降幅遠大於上月的6.6%;進口6123億元,下降8%,降幅比上月略有收窄;貿易順差2095億元,收窄43.3%。

從貿易方式來看,前兩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下降12.8%,占外貿總值的56.5%。同期,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下降15.3%,占外貿總值的29.6%,比去年同期回落0.9個百分點。

從產品結構來看,前兩個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11萬億元,下降12.2%,占出口總值的56.6%。服裝、紡織、鞋類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4347.9億元,下降12.4%,占出口總值的22.1%。

從區域來看,我國對主要交易夥伴進出口均出現下降。前兩個月,我國對歐盟、美國、東盟、日本出口分別下降了10.7%、10.9%、20.4%、7.3%。

從進口結構來看,鐵礦砂、原油、成品油和銅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煤、鋼材等進口量減少,主要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下跌。

值得關注的是,以美元計,2月出口跌幅25.4%,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單月最大跌幅。業內專家表示,一方面,2月外貿資料受到春節因素影響,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外需依然疲弱,當前遏制出口下降的壓力依然很大。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師林慕爾指出,儘管中國的貿易資料受到農曆新年的影響,1至2月出口同比平均下跌12.6%,超過去年第四季的-1.7%,這意味著中國的外需持續走弱。與此同時,1至2月進口同比平均下跌13.2%,超過去年第四季的-8.3%,反映出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內需持續疲弱。

滙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2月出口超預期下跌25.4%,為經濟危機後單月最大跌幅。除了去年高基數效應之外,外需持續萎靡仍是出口下滑的主因。前兩個月資料結合來看出口仍同比下降17.9%,降幅深於去年末。對主要市場出口均下滑明顯,對東盟國家下滑尤甚。進口降幅較上月略有收窄,主要是大宗商品價格企穩所致,內需疲軟依舊。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前不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對2月份可能出現的外貿資料波動,各界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從歷史經驗看,受春節假期等因素影響,每年一季度的月度進出口資料都會出現較大波動。”高虎城說,因為春節是在2月份,受此影響,工廠生產、出庫都會出現一些變化,進而可能造成2月份進出口資料的波動。他還指出,1、2月份的資料不是我們判斷全年外貿走勢的主要指標。

“出口出現20.6%的大幅下跌,跌幅差不多回到了2009年金融危機前後,有外界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在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來,國際市場未有改觀,我國受到來自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產業承接雙重擠壓,外貿傳統優勢喪失過快,而新優勢的形成又相對緩慢,這些都造成了當前外貿加速下滑的局面。

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支陸遜此前指出,中國外貿30多年來的高增長是在世界經濟長週期繁榮、全球化加速發展帶動國際產業轉移、美國資訊技術革命和金融創新助推世界經濟增長和中國的低成本要素等背景之下形成的。“但是目前,上述這些因素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外貿持續高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李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長期發展來看,我國外貿發展正面臨嚴峻挑戰。首先是在原有分工水準上市場份額已經觸及天花板。在中低端工業品製成市場上,中國已經佔有50%甚至更高的市場份額,又遇到越來越多後起的發展中國家競爭,在原有產業水準上的市場規模擴張空間已經很小。此外,傳統人口紅利和低要素成本優勢逐步喪失,中低端加工貿易將持續向外轉移。我國還面臨各類交易夥伴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