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中國外貿進、出口延續"雙降"態勢:當月出口1.2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7%,降幅與上月基本持平;進口9100億元,下降5.6%,降幅有所收窄。
進入下半年,中國對外貿易連續出現負增長。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這折射出國內外貿易環境的變化,出口正承受國際市場不景氣和國內相關產業競爭優勢變化的雙重壓力。 經濟學家劉世錦認為,近幾年中國出口增速減緩,有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增長乏力的影響,但主要還是隨著中國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匯率升值,出口競爭力相對下降所致。
國內經濟放緩以及結構調整導致的對傳統進口商品需求不足,是進口持續走低的重要原因。"這可以從前11個月煤、鋼材等進口量減少得到印證。"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說。 他認為,近期美元指數走強,11月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延續了震盪下跌行情,也是進口維持收縮狀態的另一重要原因。
不過,與10月份相比,11月進口降幅收窄了10餘個百分點。對於進口略微改善,業內人士分析說,一方面,去年下半年月度進口額普遍較高,11月為其中的相對低點;另一方面,中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穩增長以及加大進口鼓勵政策等,都對進口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海關總署當日公佈的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環比繼續下滑。11月這一指數為32,較10月回落0.8,表明明年年初中國出口壓力仍然較大。
此前,國家統計局等部門公佈的1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項下新出口訂單指數,下滑至年內最低點,僅為46.4%。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這預示外需水準可能進一步下降。 綜合各種因素,業內專家認為,今年年內出口存在繼續溫和下行的可能性。到明年年初,進口增速維持負增長也是大概率事件。
劉世錦認為,出口對增長的支撐作用不可低估。對於新挑戰,需要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好地在全球範圍內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為此必須加快出口產品和服務的轉型升級,提升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同時,要與資本的引進和輸出相結合,有效提升中國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上的位置。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