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區域

"飛地經濟"的深汕實踐

新華社,深圳
2020-11-04 10:12

已收藏



新華社深圳11月4日電題:"飛地經濟"的深汕實踐

新華社記者孫飛、印朋

從深圳北站乘車40多分鐘,就來到深汕特別合作區的鮜門。這個以海鮮聞名的海濱城鎮,正插上機器人、海洋科技等新興產業的翅膀。

10月下旬,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簽約入園鮜門深汕灣機器人小鎮。集團高級副總裁劉平凡說,目前已落地1家平臺公司、4家產業公司,將在深汕建設集技術研發及轉化、創新企業培育孵化等於一體的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創新基地。

如今塔吊林立的建設場景,讓人很難想像10多年前這裡還是粵東的"經濟窪地"。

作為革命老區,廣東省汕尾市經濟底子較弱,為更好推進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協調發展,原汕尾海豐縣4鎮構成的深汕特別合作區,經歷體制機制調整,成為深圳第11個區。掛牌成立近2年來,這塊孕育希望的"飛地",加快改革發展,正書寫又一曲動人的春天故事。

2008年,作為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協調發展的一個抓手,這裡設立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輻射帶動粵東發展。但產業轉移工業園臨時性、援助性的合作體制,仍面臨一些治理問題難以解決。

從合作建立產業園區,到合作建設一座城市,廣東隨後探索更為長效、可持續的管理體制。經歷幾番機制調整,2018年12月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掛牌,深汕成了深圳的一個區。面積468.3平方公里的深汕,約相當於深圳面積的四分之一。

"以前這裡飯館都很少,一到過年值班大排檔都關門了。過年鎮上也只開了一家東北餃子館,進去一看多是同事和熟人。"廣東特建發東部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靜感慨地說。

截至目前,深汕特別合作區已供地產業項目96個,其中已動工項目34個,計畫總投資超過530億元,專案全部達產後預計年產值985億元、預計年稅收約70.3億元。

隨著交通和產業的快速發展,深汕特別合作區常住人口已從早期的不足6萬人,增長到約13萬人,公共服務等民生基礎設施"齊頭並進",有力夯實了發展動能。

今年9月1日,合作區首個深圳標準的學校--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深汕西中心學校迎來首批140名學生,學校規劃設置54個教學班、提供2520個學位。

北京大學深汕門診部從立項、規劃到封頂,僅用了不到100天時間,複刻了"深圳速度";全新的公交線網覆蓋全區4鎮,實現"村村通公交";深汕巴士綜合交通樞紐專案正在加快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際交通……

"這是一個圓夢的地方,不僅宜業,也很宜居。"博士畢業選擇加入深汕特別合作區智慧城市研究院的徐懷洲說。

在艱苦創業中拼搏,在改革發展中前行。一系列頂層設計,為深汕特別合作區進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佈,提出"創新完善、探索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深化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區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汕特別合作區党工委書記產耀東表示,深汕特別合作區將持續聚焦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合作區全域城市化進程,讓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老區變特區。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