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宏觀

新趕考帶給世界十大"新紅利"

新華社,北京
2021-11-17 09:27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 題:述評:新趕考帶給世界十大"新紅利"

新華社記者桂濤 李志暉 劉劼

100歲的中國共產黨再次邁上嶄新征程--帶領14億人口東方大國向著建設現代化國家加速前進。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鬥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11日發佈的會議公報說,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1949年,毛澤東曾稱中共進京為"趕考"。如今中共再提"趕考",巨變的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而百年變局、世紀疫情中的世界也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說:"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現代化的新趕考路上,中共和她所領導的日益自信、開放的中國將給世界帶來多重紅利。

人類現代化新道路

中共直面各種風險挑戰,為讓世界五分之一人口邁進現代化的門檻而接續奮鬥: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百年奮鬥,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現代化目標已可望亦可及了。

立足中國實際、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中國式現代化"讓更多人意識到:從來沒有唯一的現代化方案,也沒有唯一的現代化路徑。

中國作為人類歷史上以獨立自主、和平共贏方式取得發展成功的大國,既沒有對外掠奪殖民,也沒有對外轉嫁矛盾危機,更沒有在發展中喪失自身獨立性。

這一人類發展史上的新樣本豐富、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全面深化改革新突破

變局與危機下,改革是世界諸多國家的共同課題。中共深知:改革者進,創新者強。

永不停步的改革是中共帶領中國屢創奇跡的重要秘訣之一,改革的決心和勇氣被喻為"壯士斷腕"。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中國正是以改革促成了"當代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轉型"。

新征程上,中共承諾改革不停頓。事關中國未來發展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頂層設計,提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等。

中國連續十餘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中共領導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實現高品質發展將在諸多領域惠及世界。

世界市場新機遇

從"雙迴圈"到"共同富裕",中國策牽動世界經濟的神經。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超大規模市場迸發的活力與潛力為全球企業帶來新機。

美籍經濟學家大衛·布雷爾認為,中國的繁榮發展帶來更強的發展動能、更大的市場規模和更好的競爭活力。中共領導人多次強調,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

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區域協調發展、消費擴容提質、構建新發展格局……背後都是中國為世界市場開拓的廣闊空間。

英國智庫牛津經濟研究院發佈的報告說,儘管美國此前呼籲與中國"脫鉤",但過去兩年中國的全球市場份額反而大幅上升。致力於成為中國快速增長的一部分,已是眾多國際商家的共識。

作為世界最大外資流入國,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消費市場。日益崛起的"中國消費者"群體--他們1小時"買買買"就達數十億元--也將重塑世界經濟圖景。

"金磚"概念首創者、高盛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認為,未來10年,中國消費者仍將是中國和世界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因素。

對外開放新高度

今天,一名普通的中國中學生,晨讀的內容可能是《論語》,也可能是《新概念英語》;他的早餐,可能是小籠包,也可能是漢堡包;他休閒鍛煉的方式,可能是打太極拳,也可能是練瑜伽……

世界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說:中國整體趨勢是"向外走"。

誕生於民族危難之際的中共,深刻體會封閉終將落後的歷史教訓,不斷吸收、借鑒、分享人類文明最先進的思想和技術,承諾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習近平在多個重大場合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目前,中國關稅總水準已低於其20年前"入世"時的承諾,汽車、金融、證券等行業外資股比限制放寬。中國加入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即將生效,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將見證中國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

中共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這成為中國對外開放鮮明的時代特徵。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十四五"時期,從製造業領域為主的開放到服務領域為重點的開放轉型將是一個基本趨勢。

高水準開放的中國更深度地與世界融為一體。

和平穩定新貢獻

一個現代化的人口最大國將是動盪世界重要的"和平之盾""穩定之錨"。

過去幾十年,中共帶領中國實現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還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一個已經可以平視世界的中國宣示:不會輸出饑餓、貧困、污染,也不會輸出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國從來不是一個侵略性的國家。它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和平發展,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

俄羅斯科學院專家馬斯洛夫認為:"中共保證國家的穩定,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穩定就是世界諸多進程的穩定。"

綠色未來新圖景

一年多前,中國向世界承諾: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

瞭解中國政治體制的人都知道,中國制度具有強有力的領導、人民至上、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優勢,它們將確保中國減碳言必信、行必果。

中國減碳馳而不息。它支持《巴黎協定》,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實現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還啟動了世界最大碳市場。美國智庫報告稱,中國宣佈停建境外煤電專案,這相當於每年減排加拿大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國的碳中和計畫引領其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香港《南華早報》認為,中國方案可能成為"發展中國家可效仿的範本"。

中國承諾與踐諾的背後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主題投資機會與超出想像的廣闊市場。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用短短30年左右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成為一個富裕、零碳的經濟體,這將對全球能源轉型和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具有重大意義。

人權保護新實踐

中共領導下的發展奇跡讓世界重新思考一個古老問題:什麼是人權?怎樣保障人權?

2021年,中國通過艱苦"戰貧",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一度積貧積弱、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如今已步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社會各階層都有機會分享偉大轉型的成果。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共提出的人權理念--包括"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當前疫情下,人的生命權就是最大的人權"--正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同。

今年,中國將努力向世界提供20億劑新冠疫苗。中國領導人稱中國疫苗為"全球公共產品"。英國《獨立報》說,中國正在填補全球疫苗缺口。

中共帶領中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中國人權發展也迎來新起點。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更是中共的不懈追求。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更好地保障14億人的人權,也讓人權的定義更加全面、豐富和均衡。

科技創新新動能

一個曾經誕生了指南針和火藥的國度,正在尖端科技領域再現昔日輝煌。中國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和航太工業等領域的進步舉世公認。

中國已成為世界知識產出大國。雜交水稻技術、青蒿素等科技創新推動了人類重大挑戰的解決。

中共不斷強調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努力推動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但也同時致力於科技領域的開放合作。習近平強調,中國的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

閃耀著未來感的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大篇幅著墨科技創新,提出啟動一批重大科技合作專案、支援在中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外籍科學家在中國科技學術組織任職等。中國科技創新的強勁動能和外溢效應將讓世界受益。

全球治理新理念

50年前,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迎來與世界關係的新起點。如今,這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大國深度參與全球議題及多邊外交。

中共提出打造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理念的新型國際關係,宣導新的全球治理觀:共商、共建、共用,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習近平說:"什麼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

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中共對當今世界的看法、立場和追求。它被寫入一系列聯合國決議,顯示出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有外國學者稱這一理念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哲學思想之一。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柱。"

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在慶祝中共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說:"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這種文明新形態,彰顯著人民至上的鮮明立場和價值追求。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開創了發展新模式。

這種文明新形態,體現了開放包容、命運與共的天下情懷。它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把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作為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堅持多邊主義,反對零和博弈、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種文明新形態,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它深刻改變著世界文明格局,為人類社會發展描繪出文明新篇章。(姜江、朱筱參與采寫)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