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宏觀

"中國大市場"疫情過後可能出現的四個新升級變化

新華社,北京
2020-03-09 11:37

已收藏



"大爺大媽轉戰線上後,線上買菜都`手慢無`了。"這句笑話描述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線上生活的場景。

人工智慧、5G等新創新技術加快使用,為疫情防控和復工複產提供了便利,也蓄積著消費需求的升級變化,很可能在疫情結束後成為中國新的市場爆發點。

"新基建"

上海楊浦區的史保喜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機裡的疫情即時動態。"大數據引導我精准防護。"史保喜說。

從大資料到紅外測溫、空氣成像,再到"健康碼"、復工複產,疫情的威脅反而在相當程度上刺激著中國的創新潛力。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表示,中國的數字經濟正在出現新生態,疫情過後,有望走上大規模的新數位化和智能化。

一款消毒機器人正在成為新明星。它背著一個"水箱",上面插著一根導管,頂端幾個小孔裡噴出霧化的消毒液。

這是廣州艾可機器人有限公司推出的新產品。"最近每天新增客戶20余家。"公司總裁胡海波說。

疫情是對人工智慧產品的一次場景實戰檢驗,很可能催生人工智慧、5G等的"新基建"浪潮。

中國工信部上月要求運用新一代資訊技術加快企業復工複產,深化工業互聯網、工業軟體(工業APP)、人工智慧、增強現實/虛擬實境等新技術應用,推廣協同研發、無人生產、遠端運營、線上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

往來穿梭的智慧無人車輛,全程自動化的運輸裝卸,自動識別出庫的智慧倉庫……山東浪潮智慧工廠2月3日起開足馬力生產高端伺服器。

"訂單非常多,生產已經滿負荷。"浪潮集團副總裁孔亮說。2019年,浪潮伺服器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三,增速全球第一。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到2025年,5G商用帶來的資訊消費規模累計將超過8.3萬億元。

"雲端漫步"

36歲的濟南市民趙宇每天看兒子刷牙都焦慮,孩子牙齒有病症,但口腔醫院在疫情期間只接受急症。

上月初,山東大學口腔醫院開通了線上免費問診,趙宇拍照上傳後,一天之內就得到了診療方案。

在山東,"互聯網+醫療"對接500多家醫院線上發熱門診,接入線上醫生1.5萬人,有效減少了聚集風險。

疫情期間,相比清冷的街巷,線上一片"雲端漫步"新場景:線上消費、線上教育、線上辦公,千萬個家庭憑藉智慧設備,開啟了現實封閉但網路開放的生活方式。

艾媒諮詢資料顯示,春節期間,中國遠端辦公企業規模超過1800萬家,遠端辦公人員超過3億人。

"借助網課,孩子沒有荒廢學業。"濟南市民楊曉琳的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每天拿出專門時間在網上聽老師授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表示,疫情中,更多的網路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正在孕育。

打通"最後一公里"

在山西太原麗華苑社區,一排泡沫塑料箱相隔一米依次擺開,裡面裝著居民提前下單的蔬菜,每袋5元,掃碼支付後直接拿走,不需要跟任何人近距離接觸。

"菜很新鮮,價格也比超市便宜。"社區業主何可賽說。

疫情發生後,城市社區和鄉鎮農村紛紛封閉管理,線上採購生活必需品成為新習慣。

山東廣饒李鵲鎮村民王愛雲來到村頭勸返點上,拎走前一天從手機上預定的新鮮蔬菜。為防止農村"買菜難",李鵲鎮政府與蔬菜經銷商們聯繫保證蔬菜每天"送貨上門"。

一些老牌大型商超也感受到"網購"熱度。山東省最大的零售企業銀座集團線上訂單在疫情期間猛增了四倍。

中國市場規模已與美國相當。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7.8%,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連續6年成為第一拉動力。

中國工信部已部署推動企業加大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形成豐富多樣的"零接觸"購物等模式。

這個春節,美團售出了近400萬份蔥薑蒜,各類食材銷量平均環比增長200%。

分析人士認為,線上購物的爆發打通了"最後一公里",正在加速改變生鮮零售、服裝百貨等線下實體。

山東大學教授王忠武說,疫情很大程度上加速行業洗牌和重塑,商業模式和經營策略都將順應消費者的習慣轉變。

"新剛需"

北京白領王思迪認識到免疫力與鍛煉密不可分,先後網購了健身單車、跳繩和健身網課,"跳壞了一根繩,又買了一根"。

疫情期間,長期宅家的人們認識到"健康才是根本"。除了激增的口罩等防護物資需求,健康類消費迅猛增長。

寧波天鵝體育用品製造有限公司已賣出跳繩100萬根。京東春節期間的拉力器、划船機的成交額分別同比增長109%和134%。截至2月底,樂刻、Keep、超級猩猩等線上健身平臺流量也井噴式增長。

分析人士指出,這次疫情將重塑健康消費理念與消費習慣。疫情過後,健康類消費或爆發為"新剛需"。

從大年初四開始,濟南熱血健身工作室教練范棟泉線上做免費直播。他希望每個人疫情後每週運動一到三次,增強體質與抵抗力。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保健養生、運動健身等健康消費將成消費增長點,要積極增加供給,更好滿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費需求。(記者:王建華 吳書光 呂夢琦)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