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佈了城市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兩份國家建築標準設計體系。這兩項標準體系的提出將有效規範工程建設,提升我國城市對雨水的收集利用和迴圈能力,改善地下水位下降、逢大雨必澇、山水林田消失、城市養護成本增加以及局部小環境惡化等城市常見問題,提高城市品質與宜居程度。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城市建設"表裡不一"的情況日益顯露,成為制約城市發展品質的重要因素。其中,百姓感受最深刻的莫過於"雨天看海"的情景頻現,甚至有人被城市內澇奪去生命。2015年4月初,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佈了首批包含16個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目錄,採取中央專項撥款與鼓勵地方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推進海綿城市改造。
從雨水排得出,到資源留得住,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排水與蓄水體系和國際先進水準相比落後了兩代,還處於雨水排不出也留不住的階段。排不出的雨水形成了天災人禍,留不住的雨水造成了資源浪費。想要改變這種局面,關鍵是要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的精力更多放在"看不見"的地方,不大動干戈地改變城市面貌,而是進行"低影響開發",通過增加城市的滲水面積和蓄水面積,使硬邦邦的城市變得更富彈性,像海綿一樣能在必要的時候吸收水分,在需要的時候釋放水分,提高城市對於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鑒於我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的建設都起步較晚,一些基礎性的標準技術檔還較為缺失。在海綿城市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政策、地方急需技術指導之際,住建部此次的標準設計體系發佈可謂正逢其時,必將促進我國海綿城市試點工作的順利推進。
無論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還是海綿城市建設,對於提高城市硬體品質和宜居水準十分重要,對於拉動社會經濟整體發展也是一場及時雨。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涉及鋼材、水泥、機械設備等多個行業,能提供工程建設和專案管理維護等眾多工作崗位,還可以與棚戶區改造等其他城鎮化項目有機結合。在專案實施過程中,PPP、特許經營等模式均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對於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社會建設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根據國務院去年10月發佈的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意見,海綿城市建設將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預計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即將迎來城市雨水收集和迴圈利用領域的一場革命,城市面貌也將"從內到外"煥然一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