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新舊交替過程,正給投資者帶來不同于以往的投資機遇。拋開舊觀念、抓住新機遇,可能是未來繼續投資中國的必要條件。
“中國經濟的轉型是一個很自然的趨勢,過去10多年都是靠出口、投資和房地產這些舊馬車拉動,現在到了需要新馬車的時候——消費、服務和高端製造業,經濟隨之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過程中。”麥格理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胡偉俊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在香港,外資金融機構對胡偉俊所提及的新、舊馬車,還有另外一套名字——“新經濟”和“舊經濟”,前者指消費、服務等經濟轉型後將成為主要動力的新興行業,後者則指那些存在產能過剩、污染等問題而需要重點調整的行業和領域。
“市場仍然相信,2016年,大部分投資機遇都將由中國的新經濟帶來。”富達國際中國焦點基金經理寧靜認為,中國的改革決心將帶來新的投資機遇,這些新機遇甚至可能抵消整體經濟放緩對投資回報的影響。
寧靜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部分投資A股的海外投資者。高盛在其近期的報告中也稱,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下,投資者原有的傳統投資框架已經不再適用,以健康醫療、科技為主體的新經濟才是投資者需要緊跟的脈搏。高盛給投資者的建議是:持有“新興中國”,交易“傳統中國”。
持有“新興中國”,沾邊也好
近年來,高盛等眾多外資投行對中國經濟往往看空多過看多。不過,高盛在最新報告《“新常態”下的“新中國”經濟投資》中,明確闡述了持有“新興中國”,交易“傳統中國”的觀點。中國經濟“新”與“舊”的轉換,已是國際投資界關注的趨勢。
具體而言,高盛挑出了671家中國企業作為樣本,將其稱為“新興中國”,區別于其他中國企業代表的“傳統中國”。這些“新興中國”企業,涉及衛星光纜、電子商務、教育服務等30個領域,其中相對於“傳統中國”,健康醫療、科技行業的比例大幅提升。
而在所謂的“傳統中國”投資框架中,投資者往往習慣于以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工業增加值等資料來判斷中國經濟,高盛認為,這些指標固然能夠體現工業和製造業的狀況,但隨著消費等部門的興起,它們已經無法全面地反映中國經濟的面貌。
高盛在報告中分析稱,過去30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為10%,這主要得益于成本競爭力、改革紅利和政府強勢主導。如今這種增長模式已經達到極限,“我們預計中國經濟增速中長期將面臨震盪下行的過程。”儘管中國經濟放緩,但是諸如科技、新能源、教育、傳媒和娛樂等行業的表現仍然超出了傳統的經濟引擎,即所謂的“傳統中國”。
一組由高盛追蹤的20只“新興中國股”在2015年上半年取得了23%的收益,創2010年來新高。這也意味著“新興中國”對於宏觀經濟放緩的敏感性較“傳統中國”要低。“‘傳統中國’概念的最優選項中,2015年上半年的收益增幅僅2%。”高盛首席中國策略師劉勁津(KingerLau)表示。
無獨有偶,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MSCIChinaIndex)中,消費者非必需品、醫療保健和IT板塊,與能源、材料和工業板塊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明中國“新經濟”的表現要遠超“舊經濟”。如2015年第三季度,前三者的營收分別同比增長22%、15%和20%,後三者的營收分別同比下降了32%、1%和16%。
“不久前艾瑞諮詢發佈了中國Top200獨角獸公司榜,我仔細看了一下,發現80%以上的公司都是2009、2010年和之後創立的。”商業文明聯盟創始人、“秦朔朋友圈”發起人秦朔近日表示,“從互聯網到機器人、無人機、影視動漫、O2O、大健康、3D列印,等等,幾乎沒有一個公司曾被列入政府計畫,它們也很少使用銀行貸款,但你也很少聽它們抱怨政策不給力、市場已飽和。”
隨著業內對“新興中國”的進一步關注,一些有望在中國經濟演進過程中受益的非中國企業也迎來了利好。例如,受益於中國“運動熱”的美國耐克公司,受益於中國“美容熱”的韓國化妝品公司愛茉莉太平洋,乃至受益於中國“馬桶蓋熱”和“電飯煲熱”的日本老字型大小電器連鎖企業樂購仕(LAOX),都受到了投資者的注視。
而和“傳統中國”沾邊的企業,往往“躺著中槍”,此前股價暴跌的商品巨頭瑞士大宗商品貿易商嘉能可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倫敦、香港上市的嘉能可9月29日收盤暴跌近30%,創歷史最大跌幅,引發“大宗商品的雷曼時刻”恐慌。此外,國際評級機構標普此前表示,大宗商品交易商來寶集團可能被下調評級,穆迪也表示,該集團或將失去投資級評級。在這些“中槍者”背後,中國消化產能、經濟增速放緩所引起的需求放緩,是其投資風險的觸發因素之一。
誰能代表“新興中國”
“最近大宗商品消耗的資料顯示,中國正在轉向一個消費主導的經濟。”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認為,中國經濟也將轉向更依賴高端製造業,“新興中國”很快將會浮現,財政和貨幣政策都將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趙揚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速將繼續逐漸放緩至一個可持續的中高速水準,在此過程中,消費率(消費占GDP比重)上升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宏觀結構調整趨勢。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在於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放緩。”他表示,中國的消費率大約是52%,全世界平均是75%,這是全球罕見的低消費率,因此仍具很大上行潛力,這也將是推動創新的過程。
當中國經濟已經開始轉變,接下來,就輪到投資者需要改變觀念了。寧靜說,認識到由消費主導的經濟模式正在到來非常重要,“它帶來的是經濟的更高效和更透明。”
“2016年及以後,投資者們或許該把注意力轉向新經濟行業了。”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亞太區投資主管陳敏蘭稱,市場期待已久的中國經濟轉型或許終於步入軌道,經濟正從固定資產投資主導轉向本土消費主導。但對投資者而言,這一轉變帶來的問題是,到底誰才是“新經濟”,誰能代表“新興中國”?
劉勁津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若以“新經濟”和“舊經濟”來粗略劃分,上證所的傳統行業和藍籌股更多代表了“舊經濟”,而深圳則有更多科技、醫療等“新經濟”的成分。在前述報告中,高盛從143個行業、3636家公司中,挑選出671家上市公司作為追蹤“新興中國”的參照物。與“傳統中國”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在“新興中國”中,健康醫療、科技行業的占比大幅提升到60%以上。
“我仍然喜歡‘可選消費’行業,尤其是受益於城鎮化帶來的結構型需求增長的企業。”寧靜稱,“可選消費”也是投資“新興中國”的一個通道。
不過在投資上,向來沒有標準答案。胡偉俊認為,雖然“新興中國”更有發展潛力,但站在投資角度,“新興中國”的表現不一定優於“傳統中國”,新經濟的週期性不是很強,在經濟處於平穩狀態時,也就是上行/下行壓力不是很大時,新經濟能成為較好的投資標的。
政府搭台“新興中國”上位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近日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提問時表示,從具體行業資料來看,新舊行業的發展鴻溝正在加大,傳統過剩產業面臨越來越大的發展壓力,而新興產業卻以超預期的速度在飛速發展。
目前,中國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已經超過50%,在投資和外貿均疲軟的背景下,消費依舊保持著穩定快速的增長。此外,以高鐵、核電為代表的高端裝備不僅在巴西、泰國等發展中國家落地,更與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展開越來越密集的合作。與此同時,中國的無人機、機器人等高精技術發展迅猛,一場由“中國製造”變為“中國智造”的浪潮正在掀起。
儘管“新興中國”發展潛力巨大,但目前仍處在發展初期。有國家發改委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新興行業還沒有形成龍頭效應,行業動力輪換也比較頻繁,總的來看,上升動力有待提升,這就要求從新舊兩方面入手,在加速“新興中國”發展的同時,更要注意“傳統中國”的轉型升級,為中國經濟動能的轉換爭取時間和空間。
統計局資料顯示,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規模的企業表現差異較大。資源型行業、過剩產能行業、高污染行業下行壓力巨大,“新興中國”中,尤其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表現較好。同時,中國處於新舊動能切換的艱難進程中,舊動能正在迅速消退,新動能尚在發育、成長,經濟增長的困境顯而易見。
為實現新舊動能的銜接,政府近期的政策佈局已經有了明顯的傾向。例如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格局,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推進“互聯網+”行動計畫,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動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發展服務業等穩增長、調結構的有力措施,可以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國務院同時強調,要抓緊政策和項目落地,精准增加短板投資,完善創新創業政策組合,形成發展新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規劃建議發佈後,創新等五大理念主導的發展思路將更多體現在宏觀調控中。前述發改委人士告訴本報,政府做好搭台和兜底工作,讓市場進一步發揮決定性作用,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政策制定的主基調。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