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州北站到上海虹橋站,百公里的路程,20多分鐘的車程…… 2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來蘇州出席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共同乘坐中國高鐵。中國高鐵,再次成為中國經濟外交舞臺上的亮點。 這是中東歐16國領導人首次會聚中國,共商發展戰略對接,共促合作共贏大計。
觀察人士認為,"16+1合作"互補性強、契合度高、發展潛力巨大。此次會晤以"高鐵外交"作為"壓軸大戲",將推動雙方經濟融合、共贏,為產能合作注入新動能。 會晤期間,李克強總理就雙方未來合作提出"1+6"合作框架,即一個目標和六大重點。落實合作推進路線圖;對接"一帶一路"倡議與中東歐國家發展戰略,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打造產能合作新樣板等成為未來雙方合作重點。
中東歐地區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和工業設備面臨升級改造任務,但經歷全球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衝擊之後,資金短缺等因素使相關建設受到制約,市場需求仍待釋放。另一方面,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積累起較為雄厚的資本,並在汽車、鋼鐵、造船、化工、港口設備、工程機械等領域擁有優質產能,綜合配套和工程建設能力強。 自2012年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機制啟動以來,中國企業積極開拓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市場。利用中方貸款實施的塞爾維亞貝爾格勒跨多瑙河大橋去年底通車,塞爾維亞科斯托拉茨電站一期項目大修也已完工。
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馬其頓兩段高速公路以及首個使用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100億美元專項貸款額度的波黑斯坦納裡火電站專案已經開工建設。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3年來,`16+1合作`好比一列高速列車,從華沙到布加勒斯特,從貝爾格勒到蘇州,不斷加速。"現在,這列高速列車正以全新姿態、更高速度,從中國再啟程。
24日,中國、匈牙利和塞爾維亞三國總理共同見證了中匈、中塞兩國三方共同建設的匈塞鐵路合作檔的簽署。中方表示將推動這一項目年內開工、兩年完成。項目建成後,既造福當地民眾,也將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其他合作積累信心和經驗。 中方還表示,願同16國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和產業特點,推進雙向多元的國際產能合作;倡議開展亞得里亞海、波羅的海和黑海"三海港區合作",在有條件的港口合作建立產業聚集區;大力支持雙方企業參與其中,拓展中國裝備、歐洲技術和中東歐市場的結合,形成更多產能合作專案亮點。 需要指出的是,國際產能合作絕非僅讓中國受惠的"單向車道",其本質是互惠共贏。
李克強總理在第五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上致辭時說,把中國的優勢產能同中東歐國家的發展需求、西歐發達國家的關鍵技術結合起來,開展三方合作,不僅可以支援中東歐國家以較低成本加快發展、擴大就業,促進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也有利於歐洲平衡發展、加快一體化進程。 中國與中東歐共商"合作頂層設計"受到海外媒體和觀察人士的關注。拉美社評論說,此次會晤將為發展彼此關係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對中國和歐洲發展持續、平衡、深入的關係具有重大意義。
俄羅斯衛星網報導說,會晤將全面開啟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新篇章。 中國和中東歐國家打造產能合作新樣板可謂中國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印尼、埃塞俄比亞等國的產能合作確定了早期成果和遠景項目。
今年5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合作的基本原則、重點國別及重點行業。 展望未來,讓產能合作發揮引領作用,將有效推動中國優勢要素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合。產能合作將成為中國發展對外經濟關係中的特色優勢,在後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版圖上,幫助中國重新確立座標,促進中外共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