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A股首家未盈利擬上市公司,澤璟製藥採用了“市值/研發費用”的新方式來進行定價,發行價對應的融資規模為20.3億元,發行後總市值為81億元,對應的“市值/研發費用”為56.7倍。
據公告,澤璟製藥發行價對應的“市值/研發費用”高於港股可比公司平均水準,但低於A股可比公司平均水準。截至1月9日,可比公司“市值/研發費用”平均值為31.27倍,其中港股可比公司“市值/研發費用”平均值為21.33倍,A股可比公司(貝達藥業)“市值/研發費用”為90.91倍。
業內人士分析,港股市場醫藥上市公司的估值處於相對較低水準,而貝達藥業在A股上市公司中屬稀缺的創新藥企業,且已實現商業化生產並達到一定銷售規模,因此具有一定的市場估值溢價。
澤璟製藥是一家專注於腫瘤、出血及血液疾病、肝膽疾病等多個治療領域的創新驅動型化學及生物新藥研發的企業。2016年至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澤璟製藥淨利潤分別為-1.28億元、-1.46億元、-4.4億元、-3.41億元。
由於澤璟製藥尚未產生收入和利潤,且連續虧損導致淨資產較小,進而導致以淨資產估值無法體現公司的成長性,故公司未選擇市盈率(P/E)、市淨率(P/B)、市銷率(P/S)、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淨利潤(EV/EBITDA)或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PEG)等涉及收入和利潤的估值指標,而是以“市值/研發費用”作為可比估值指標。
有大型券商的投行業務人士表示,創新藥企業的研發對資金的需求較大,隨著產品研發進度的深入,所需的研發費用會更多,所以研發費用的支出是衡量研發創新實力和研發創新潛力的重要因素,故“市值/研發費用”估值指標可以反映公司現有價值及未來成長潛力。
市場化定價的要求下,面對不同經營特徵的科創企業,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亟需多元化的估值體系來補足。“市值/研發費用”等一系列真正適應科創公司的估值方法登上投資舞臺,一套符合金融市場客觀規律且能切實反映公司內在價值的科學估值體系正在科創板生根發芽,這也是A股市場估值體系的一次跨越。
企業生命週期可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有投行人士表示,科創企業需要多元化估值體系,量體裁衣進行價值評估。
前述投行人士表示,傳統的P/E估值體系在“科創旋風”下正在重構。市場機制的倒逼下,監管部門、金融機構、投資者等市場主體的價值發現能力不斷提升,有助於引導市場資源流向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優質成長型企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