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資訊

百威亞太IPO為什麼會失敗?

中国证券网
2019-07-18 09:21

已收藏


近期,香港資本市場最熱的話題莫過於百威亞太IPO急踩刹車。按照其原來的時間表,百威亞太將於本週五在港交所敲鑼上市,但這個今年以來全球最大IPO “擱淺”在了定價環節。

平心而論,百威亞太估值並不算高,在港股走勢還算穩定、市場資金面也較為充裕的7月份卻沒能IPO成功,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基本面有隱憂。

可以說,百威亞太是全球最大啤酒釀造商百威英博旗下質地最好、最具增長潛力的資產,也不比任何一隻港股已上市啤酒股遜色。

從市場份額看,百威在中國內地啤酒市場排名第三,但賺錢能力卻是最強的。由於走的是高檔啤酒路線,百威的銷售額在中國內地啤酒市場是排名第一的,高達55%的毛利率也明顯高於市場份額排名前兩位的青島啤酒與華潤啤酒。

此外,百威亞太不僅涵蓋中國內地市場,它還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公司,2018年其在澳洲、韓國市場,無論是銷售額還是銷售量都是第一;在印度、越南市場也居前三位。近年來百威亞太的收入及盈利能力也一直處於增長狀態。2017年及2018年,百威亞太的收入分別為77.9億美元及84.59億美元,內生增長6.1%。

但是,百威亞太背負著“為母還債”的重任,IPO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來還債,短期可能無法對公司業務進行必要擴張,這成為它的硬傷,影響公司業績的增長及股價在所難免。而且,它258億美元的總資產中,有132億美元的商譽、44億美元的無形資產,占比高達68%。

第二,百威亞太此次IPO沒有安排基石投資者。

近年來,港股市場很少有IPO不找基石投資者的,尤其是大型IPO。能夠引入一批一流機構投資者、大型企業集團以及知名富豪或其所屬企業作基石投資者,實際是給公司基本面和發展前景背書,能給市場帶來很大的信心。很遺憾,百威認為沒有這個必要,直接導致了占比95%的國際配售成為“大型翻車現場”。

第三,百威亞太的保薦團隊裡,沒有中資機構。

現在的香港市場,中資機構才是最大買主,也最出得起價錢,而中資投行明顯跟這些中資買家關係更緊密。今年以來已經成功在港股IPO的80家企業中,只有少數幾家集資額特別少的公司沒有請中資投行擔任聯席保薦人。

然而,百威亞太這樣集資近百億美元的大項目,竟然沒有請中資機構做聯席保薦人!連聯席全球協調人、聯席帳簿管理人及聯席牽頭經辦人的名單裡,都沒有中資機構的身影。

此次百威亞太IPO急刹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發行人和投行在發行價格上有分歧。百威亞太招股價區間為40港元至47港元,以2018年的每股收益計算,對應市盈率在38.5倍至45倍之間,如果以下限甚至低於下限定價,分拆出來的最優質的亞太資產,估值將低於其在美股上市的母公司百威英博(市盈率為40倍),這也難怪為什麼發行人不肯降價,如果低於38.5倍發行,確實還不如母公司直接增發。

而發行人百威在定價上沒有話語權正是因為國際配售認購不足。有機構人士指出,國際投資者不願意申購百威,是因為在國際投資者看來,百威股票並不稀缺,百威英博在墨西哥和南非次級市場上市,並以美國存托憑證形式在紐交所上市,想要投資這個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管道很多。而且國際機構投資者都非常理性,對於要不要間接替收購了全球啤酒“二哥”卻整合得並不是很理想的“一哥”還債,有非常清醒的判斷。

但是,中資機構則不一定,很多中資機構人士都認為,百威亞太估值並不高,遠低於市盈率超過100倍的華潤啤酒,也比大多數A股啤酒公司估值低,而且百威名氣大,還是中資喜歡的大消費主題。有中資券商開玩笑稱,交給中資機構,國際配售分分鐘超額,甚至可能以招股價上限定價。

事實上,雖然國際配售遇冷,有中資券商參與的百威亞太公開發售仍獲得11萬人參與,超額認購逾10倍。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