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新控股有限公司確認將戰略重組大公資信控,4月18日雙方舉行了簽約儀式,中國國新持有大公資信58%的股份。
據Wind資料顯示,2018年大公資信參與評級的債券數量約2400只,占比為16%,略低於上海新世紀的16.81%;領頭羊則是中誠信(30.24%)與聯合資信(23.79%)。
2018年8月,因涉嫌高價售賣公司評級,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和證監會雙雙給予大公資信嚴重警告處分,並作出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一年以及暫停大公資信證券評級業務一年的處罰。
值得注意的是,Wind資料顯示,2018年債券違約總規模高達1375.77億元,涉及債券149只,違約規模、違約只數系2017年的3.5倍、3倍,更是超過歷年違約金額總和。如今,國資巨頭殺入信用評級行業,對行業將產生怎樣的巨震,令市場期待。
更重要的是,在國資加持下,大公資信能否迎來新生?
戰略重組雙方引關注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國新於2010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一家國有獨資公司,2016年初被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的2家中央企業之一,作為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
截至2018年底,中國國新的總資產突破3700億元,年度淨利潤突破70億元。目前基本形成了“5+1”業務格局,即基金投資、金融服務、資產管理、股權運作和境外投資5大板塊,以及央企專職外部董事服務保障1個平臺。
大公資信成立於1994年,是我國唯一獲得中國人民銀行和原國家經貿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國信用評級機構,擁有政府監管部門認定的全部評級資質,能夠對中國資本市場除國債外所有債務工具和參與主體進行信用評級。
大公資信的過往:頻頻踩雷
據Wind資料顯示,2018年大公資信參與評級的債券數量約2400只,占比為16%,略低於上海新世紀的16.81%;領頭羊則是中誠信(30.24%)與聯合資信(23.79%)。去年9月交易商協會公佈的2018年信用評級機構排名中,大公資信排名墊底。
去年8月,因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大額諮詢服務,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和證監會雙雙給予大公資信嚴重警告處分,並作出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一年、以及暫停大公資信證券評級業務一年的處罰。
經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調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期間,大公資信在為企業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會迅速對其評級進行調整,涉及新光控股等。“新光債”自從2017年下半年就由於主體流動性問題被機構投資者質疑,早已被市場視為垃圾債,卻被大公資信評為AA+,市場一片譁然,最終,新光控股集團接連“爆雷”。
Wind資料顯示,自2014年以來的所有債券違約事件當中,評級機構為大公資信的違約事件高達13起。其中,2018年發生4起;2017年發生3起;2016年發生5起;2015年發生1起。
中國國新緣何重組大公資信,十大原因曝光
一問:大公之前因為違規被處罰,行業信譽嚴重喪失,中國國新作為一家央企,為什麼還要去收購大公?
一答:中國國新十分關注並長期看好評級行業的發展。大公之前所發生問題的根源在於公司的管理問題,而直接原因是沒有處理好評級業務和非評級業務的隔離關係,以及評級公司和關聯公司之前的隔離關係。嚴厲的處罰也展現了監管部門科學監管、營造良好行業環境的決心,這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國新進入評級行業的信心。
二問:有報導稱,大公受處罰後人員流失嚴重,業務全面停擺。中國國新是否只是收購了一個“殼公司”?
二答:從處罰至今的九個月的整改期內,大公的工作重心為嚴格依照監管部門的要求逐項進行整改,人員和業務均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不過,從目前的人員和業務情況來看,大公仍然是一家正常經營的評級機構。
從人員情況看,相比處罰之前,目前大公的總人數略有減少,這是和受處罰後公司的業務規模相適應的。同時,在經過了九個月的整改後,大公的從業人員結構在實質上得到了優化,其中,從業三年以上的分析師從46人增長到71人,占全體分析師比例從21%上升到了45%;獲得證券從業資格的人員占分析師比例從84%提高到了89%;獲得證券執業資格的人員占分析師比例從17%提高到了23%。
從業務上看,北京證監局和交易商協會的處罰,並非是停止大公全部業務,而是一年內不得承接新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相關業務和證券評級業務。一方面,大公仍然對900多個主體的約2000多個債項承擔跟蹤評級義務,這方面的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另一方面,在新業務承攬方面,其他不在監管處罰範圍內的評級業務均正常開展,包括主體評級、處罰之前已經在證監會和交易商協會完成註冊並在註冊額度內的續發專案、金融機構發行的各種金融債、二級資本債(資本補充債)、混合資本債、優先股等、其他國家機關監管發行的債務工具項目、儲架發行的證券化專案的後續發行、信託計畫、債權投資計畫、信貸市場的各類評級業務等。從監管處罰至今,大公總共出具評級報告550多份,發佈各類研究報告220多篇。
三問:債券市場違約頻發,信用評級機構監管趨嚴。大公在合規方面有哪些舉措,能否介紹一下公司整改的情況?
三答:從歷史上看,大公的技術水準在行業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評級結果品質的檢驗中,違約率是一項重要的考察指標。2016年-2018年,信用評級行業累積違約率分別為0.82%、0.94%和1.77%,大公累積違約率分別為0.50%、0.66%和1.78%;2014年、2015年大公評級的債項無一例發生違約;與其他評級機構相比,2016年、2017年大公違約率均為行業最低。
從具體的整改進度來看,在過去九個月,公司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各項整改工作:完善了公司領導管理架構,改組了董事會,重新任命了高管團隊;調整組織結構,保障了評級機構的獨立運營;嚴格按照監管要求終止了部分評級業務;完善了各項業務隔離制度規定;完成人員資質梳理,目前高管團隊、評委團隊、評級團隊人員資質均符合監管要求;優化了評級業務與內控制度,根據監管規則新增制度,並對原有制度根據最新組織架構進行修訂;加強內部控制力度,規範評級作業流程;優化評級資訊系統,改進用印審批流程,加強對存檔資料的審核和管理;加大監測力度和結果檢驗,持續改進評級方法;加強合規隊伍建設,提升全員合規意識;確立了大公合規檢查機制,開展定期及專項合規檢查;建立了科學有效的培訓體系,對員工進行專業素質及合規意識的培訓;建立投資者服務團隊,讓評級指導思想回歸投資者服務本源。
四問:中國國新控股大公後如何保證大公評級的獨立性?
四答:中國國新此次控股大公,實現了大公從單一股東到混合所有制的轉變,改善了公司的股權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是大公踐行評級機構獨立性原則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大公將會嚴格按照監管要求和行業規範獨立開展業務,在評級業務開展過程中和股東之間實現有效的人員隔離、系統隔離、業務隔離、辦公地點隔離。作為負責任的央企,中國國新將會通過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架構規範行使股東權利,確保大公評級業務開展的獨立性,成為行業內支持其控股的信用評級機構獨立開展業務的典範。
另一方面,在大公內部,一切評級決策均由信用評審委員會根據評審流程、規則和標準做出,其獨立性得到制度性保障。
五問:三大外資評級機構將會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大公準備如何應對“三大”的挑戰?
五答:大公立志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評級機構,我們樂見在我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的背景下,美國“三大”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們認為他們的進入雖然短期內會加劇行業競爭,但中長期來看,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水準,並充分激發國內評級企業的活力和潛力,推動國內評級企業不斷提升評級專業能力、市場拓展能力和國際化水準。
六問:大公怎麼看待主權評級業務?
六答:主權信用研究是信用風險研究中的組成部分,對一個國家的主權評級的評定是判斷該國境內發行人信用風險的重要基礎。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大公系統的開展了主權評級研究,積累了大量技術和資料基礎,對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過主權評級,具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
七問:中國國新控股後,大公是否有計劃在海外設立評級機構?
七答:中國國新會堅定地將大公打造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評級機構。大公下一步的國際化發展會以契合國家戰略、服務於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服務于全球投資者的需要、服務於“一帶一路”資金融通的市場需求為立足點。大公將會持續審視國際市場中的機會,適時穩妥地推進國際化發展之路。
八問:同類的發行人,包括大公在內的國內評級機構給出的AAA或者高級別,只能對應美國三大給出的A-甚至更低的級別。大公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的?
八答:從信用評級專業上而言,具體級別的評定是在一定範圍內的排序,排序範圍不同,排名自然不同。一般而言,國內評級機構給出的是通常是國內刻度評級,而美國“三大”在國際市場上給出的是國際刻度評級,因此,不能簡單地將兩種級別符號進行比對。下一步,大公會繼續發揮自身積累的國際刻度評級技術優勢,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在提升評級區分度上有所突破。
九問:中國國新控股大公後,準備怎樣恢復大公原有的市場地位?
九答:從評級的覆蓋面來看,大公對30個省市自治區、70多個行業的萬餘家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有領先的技術和資料累積。部分業務的暫停,對大公評級的區域、行業和客戶覆蓋範圍沒有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從評級結果來看,大公評級的客戶違約率在行業內一直保持較低水準,在利差分析上在行業內也有優勢。中國國新控股後,將致力於進一步提升大公的管理水準,不斷加強並充分保障大公業務開展的合規性,支持大公以專業、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提升評級品質,加大投資者服務和客戶服務力度,精耕細作,立足長遠,不斷提高市場美譽度,以信譽贏回市場,努力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評級企業。
十問:中國國新的控股是否意味著評級行業中的“國進民退”?
十答:中國國新控股大公,使得大公的股權結構實現了從單一集中股東到混合所有制的轉變,這並非簡單的“國有化”。中央企業高度重視合規管理的優良傳統有助於從根本上增強大公的合規意識和合規能力,民企股東的持續參與則有助於大公建立健全市場化的體制機制,並形成有效的制衡體系。因此,多種所有製成分的共同參與,有利於切實提升大公的經營管理水準,也有利於大公更加獨立地開展評級業務,從而用更高品質的評級產品和研究成果服務於我國金融市場下一階段的發展需要。
未來發展如何待察?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銀行間市場評級業務規模約有幾十億元。但是,國內評級行業市場公信力較低、評級虛高等問題一直為業內所詬病,“以級定價”、“以價定級”備受債券投資人批評,去年大公資信被處罰事件也被認為只是揭開了行業亂象的一角。
多年以來,中誠信國際、聯合評級和大公資信三家評級機構瓜分了中國評級行業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為在銀行間市場發債的企業提供評級是他們的主要業務來源。在大公被暫停評級業務後,市場份額迅速被另外兩家搶佔,僅剩少量存量業務,人員流失嚴重。
特別的是,在大公資信被嚴處的同時,國際評級機構正在積極進入中國市場。今年1月28日,央行發佈公告稱,央行營業管理部對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予以備案,至此國內信用評級市場迎來首家國際評級機構。在分析人士看來,標普的進入有助於重塑國內評級體系,讓亂象橫生的評級市場更加規範。
業內人士指出,擺在大公資信面前的不僅有內部管理混亂問題,還有外部激烈的競爭。蘇甯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表示,目前大公資信面臨四大挑戰,分別為國內評級機構的快速發展、國外評級機構的強勢進入、擺脫暫停業務處罰對自身發展的負面影響,以及在戰略上有所思考和調整。面對這些挑戰,大公資信應依託央企國新控股的支持,完善公司內控體系,構建具有長期競爭力的公司治理架構、管理運營體系、內控制度建設等制度安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