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資訊

​救優不救差 市場化資本馳援上市公司

中国财富网
2018-11-05 10:20

已收藏

2018年以來不少上市公司股價腰斬,大股東質押股權瀕臨平倉,形勢岌岌可危。在地方政府實施的“純國資”馳援模式之外,國資也頻頻向市場化資本拋出橄欖枝,共同馳援上市公司。

目前,一些市場化資本開始入局,加入馳援上市公司的行列,但幫助上市公司化解當前困境顯然不是他們的唯一目的,這也被他們看作是難得的投資機會。更為關鍵的是,市場化資本的馳援物件顯然是有選擇性的,只有擁有核心技術和能力的公司才能納入視野。

市場化資本入場

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在目前A股3556家上市公司中,其控股股東累計質押比例90%以上的共465家,而其中更是有119家的累計質押比例已經高達100%。在今年A股的調整中,不少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隨著股價不斷下挫,面臨著平倉的風險。

因此,在深圳市率先展開國資斥資數百億元馳援上市公司的範例之後,其他地方政府也紛紛效仿,北京、廣州、杭州等地也推出了各自的馳援計畫。不過,不同于這些純國資的馳援方式,一些市場化資本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

如10月24日,在珠海市政府支持下,珠海基金、鯤鵬資本、鑫根資本等投資機構召開了一場“馳援母基金”閉門峰會,擬共同發起設立“粵港澳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馳援母基金”,該基金首期規模將達100億元。不同於此前的深圳“純國資”馳援模式,本次的“馳援母基金”涵蓋了國資和市場化資本兩方面的資本力量,以市場化基金並購方式馳援低迷的資本市場。

對此,源星資本董事長卓福民認為,部分業務基本面比較好的上市公司由於高杠杆,流動性發生困難,股價大挫,對A股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不利,如果適當加以引導並以市場化機制推動並購重組,輔以監管措施上的支持,應該有一定體量的市場直接融資資金介入,起到穩定劑的作用。此舉不放大杠杆、不行政干預、不改變嚴監管方向,有利於穩定股票市場、穩定實體經濟、穩定民營投資信心,也將對中國的私募股權並購基金的崛起有深遠的意義。

深圳一股權投資機構人士也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二級市場調整的背景下,參與一些暫時遇到流動性困難的企業渡過難關,這其實不論對企業還是出資的投資機構都是好事。一方面解決了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困境,另一方面則是投資機構也能在較低的價格下獲取優質資產,對投資機構而言是難得的機會。”

救優不救差

目前,雖然各地各類的馳援計畫層出不窮,但其中一個共同特性就是去馳援那些有真正技術含量的上市公司,而在市場化資本的介入下,這種選擇性馳援和解救的特性也將會愈發明顯。

對馳援物件的要求實際上早已確立——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參與設立上述“馳援母基金”的珠海基金董事長郭瑾就指出,近期珠海基金的工作重心就是在挖掘上市公司中值得馳援的企業。那些產能過剩,沒有核心技術,沒有持續造血能力,只能讓其淘汰出局,否則中國經濟會再次被綁架。這是考驗投資人的定力、眼光和專業水準的時候。

另一金融機構人士也表示,堅定看好中國股市。當然,並非所有股票都值得投資,因此要有針對性的馳援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優質企業。這也就意味著,一些落後產業的公司可能不會得到馳援資金的支持。

“但願民企經過這次洗禮,能涅槃重生,也相信中國資本市場必將走向繁榮。經過本輪調整,A股投資價值已經初步顯現,部分上市公司已進入價值投資區域。馳援那些股價被‘錯殺’且具有核心競爭能力,擁有核心技術,估值合理、前景良好的優質上市公司。”中平資本董事長王開國說。

國資仍是主力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雖然目前監管層為部分市場化資本進入這一領域打開了便利之門,但實際上在承擔著主要馳援任務的資金中,國資仍然是主力,市場化資本參與程度仍較低。同時,部分馳援計畫雖然是採用了市場化的處理方式,但資金來源依然還是國資。如在中國證券業協會主導下,由11家證券公司達成意向出資210億元設立母資管計畫,用市場化方式説明上市公司走出困境,其未來希望吸引資金達1000億元,但資金來源還是銀行、保險、國有企業和政府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多個地方政府的馳援計畫中,都試圖吸引市場化資本入局。

為此,記者詢問了深圳多家投資機構,他們均表示目前還尚未參與相關事項:“目前這類馳援主要還是政府主導國資在做,市場化資本參與較少。”在前述人士看來,市場化資本在參與馳援計畫時,雖然在專案判斷上有自身的專業的優勢,但在項目選擇、退出上會擔憂沒有自主權,畢竟即使是市場化資本參與設立的馳援基金中,國資仍然也是佔據主導地位。

事實上,在地方國資不斷發起馳援的過程中,也愈發認識到馳援不能單靠國資,吸引市場化資本參與也成為地方國資馳援時的目標,但這條路依然任重道遠。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