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資訊

百億估值的“馬蜂窩”被捅了!2100萬條用戶點評造假1800萬?已訴諸法院立案

中国财富网
2018-10-23 10:04

已收藏


這個週末被捅了“馬蜂窩”、深陷資料造假漩渦的旅遊攻略網站馬蜂窩開始“反擊”了。

據媒體報導,馬蜂窩就乎睿資料侵犯名譽權事項已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獲得立案,這份訴訟服務告知書顯示,此案已經進入人民法院多元調解案件系統。

今日早間,馬蜂窩在官方微博發佈聲明稱,相關指控為“言論歪曲事實,為有組織攻擊行為”。馬蜂窩表示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不過,馬蜂窩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部分點評造假,已對涉嫌虛假點評的帳號進行清理,但文章內容片面,存在明顯誤導傾向。

數據造假羅生門

(圖片截取自馬蜂窩官網)

“馬蜂窩”被捅發生在剛剛過去的週末,微信公眾號“小聲比比”及資料提供方乎睿資料發佈文章,指控號稱2100萬條真實點評的馬蜂窩實際上1800萬條點評都是從攜程和點評等競爭對手處用機器人抄來的,大量用戶都是僵屍和水軍。

文章作者認為,作為一家主打使用者生產內容的旅遊網站,馬蜂窩的2100萬條“真實點評”接近於核心資產,儘管定的“抄襲標準”十分寬鬆,但仍然發現了規模驚人的造假現象。“在餐飲方面,發現了7454個抄襲帳號,平均每個人從攜程、藝龍、美團、Agoda、Yelp上,抄襲搬運了數千條點評,合計抄襲572萬條餐飲點評,1221萬條酒店點評,占到他們官網聲稱總點評數的85%。”

(圖片來自“小聲比比”文章)

次日,該公眾號又發佈全文報告,對馬蜂窩UGC內容主要板塊“遊記”與“問答”內容的真實性也提出質疑,文章作者抽樣150萬篇遊記發現有7%的遊記疑似行銷遊記,抓取了175萬個問答,發現水軍大量活躍。

(圖片來自“小聲比比”文章)

該文作者認為,水軍對消費者傷害極大,期待馬蜂窩做出合理解釋,並引述觀點表示“從互聯網企業的角度來看,資料造假和財務造假的風險完全不是一個等級上的,但收益卻比財務造假大得多。”

馬蜂窩回應:點評內容僅占2.91%

針對上述指控,馬蜂窩在今日早間發文表示已對全站的遊記、攻略、嗡嗡(旅行故事)、問答、點評等進行了排查,並對虛假資訊進行處理。

馬蜂窩稱,UGC內容資料中,遊記和攻略占比為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7.92%,問答占比10.26%,點評內容在馬蜂窩整體資料量中僅占比2.91%,涉嫌虛假點評的帳號資料在整體使用者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馬蜂窩已對這部分帳號進行清理。馬蜂窩認為,自媒體文章所述的馬蜂窩用戶數量,與事實和協力廠商機構資料都嚴重不符。

百億估值或受影響

馬蜂窩原名“螞蜂窩”,由前新浪員工陳罡和前搜狐員工呂剛創立於2006年,原本是一個旅行社區,2010年正式開始公司化運營。據官方披露,馬蜂窩現有用戶量約1.2億,其2017年整體GMV(成交總額)近百億(主要來自自由行業務和酒店交易)。

天眼查資料顯示,馬蜂窩目前已完成四輪融資,金額合計達2.38億美元,投資方包括高瓴資本、啟明創投等,而今年8月份,馬蜂窩份被曝融資3億美元,估值或達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5億元。

今年世界盃期間,馬蜂窩聘請黃軒為品牌新代言人,斥資1.65億元成為央視世界盃轉播的贊助商。根據比達諮詢資料,借助於這一波廣告推廣,馬蜂窩在2018年二季度實現高速增長,月均活躍用戶超過1000萬,達1384萬人,同期去哪兒旅行以6649.3萬人位居首位,攜程旅行和飛豬旅行分別以5878.8萬人和4231.6萬人居於第二位和第三位。

馬蜂窩的盈利能力並不比其他幾大OTA平臺差。馬蜂窩2017年底融資時曾通過媒體表示預計2017年個人旅遊產品的銷售額將超過90億元人民幣(合13億美元)。馬蜂窩CEO陳罡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馬蜂窩平臺上每月產生的優質遊記超過13萬篇,每月新增超過41萬條目的地旅遊問答。

陳罡希望在三年內將馬蜂窩打造成為中國最大的旅遊流量平臺,並通過用戶的決策使之與相匹配的旅遊產品順利“連接”,從而順勢而為地對接交易,形成從認知到決策、消費、分享的全鏈路閉環。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線上旅遊研究中心主任楊彥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馬蜂窩一方面能夠通過優質內容和結構化內容,吸引大量的遊客來閱讀、關注,從而形成流量效應;另一方面,它通過對內容的模組化處理,以及對目的地碎片化商戶的連結,實現了流量的商業化分發。

楊彥鋒也指出,根據新出臺的電商法以及消費者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若曝光資訊屬實,馬蜂窩的做法已經構成違規。

互聯網專家劉興亮認為,若抄襲、造假的質疑被坐實,馬蜂窩一直以來強調的用戶PGC神話將被打破,粗略估算其估值或將降到20多億元。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