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16平安策略日”上,中國平安集團高管團隊罕見披露了多組內部核心資料,並對外界關注的平安核心業務——壽險的價值結構作了全面披露,“平安壽險有近4000億的未來稅前利潤釋放空間”。
這是國內上市險企對公司業績最全面的一次“自我解剖”。從這些以往並不公示的內部核心資料中,或可管窺中國平安這家綜合金融巨頭核心價值的動能,以及其與目前國內保險業常見的業務、利潤及內含價值的架構存在的本質區別。
對利率下行的敏感性遠低於同業
保險業務尤其是壽險,是國內保險業利潤總盤子的主要來源,也是中國平安盈利的主要功臣。近兩年來,全球經濟復蘇步伐放緩,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受國內利率持續下行和資本市場低迷等多重因素影響,金融、保險業的盈利能力成為投資市場關注的焦點。
在此背景下,平安壽險業務內含價值及新業務價值增速是否可持續,持續低利率環境是否對其未來盈利產生衝擊,平安的業績能否保證穩定增長並維持充足穩定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對此,平安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兼首席財務執行官姚波透露,目前在平安壽險業務新業務價值中,代理人管道占比超九成,其中長期保障型產品在整體新業務價值中占比高達七成。
這組資料背後傳遞出的關鍵信號是,平安壽險對利率下行的敏感性遠低於同業。那是因為,長期保障型產品受利率變動的影響遠低於短期儲蓄型保險產品。據姚波透露,截至2016年年中,平安壽險的整體新業務價值為471.25億元,其中,長期保障型產品的基準新業務價值為329.67億元。“即使我們的保險資金投資回報率下降50個基點,長期保障型產品的新業務價值也僅下跌5.7%。”
過去十年“三差”都是正收益
通過萬能險在資本市場高調舉牌,中小壽險公司普遍依賴“利差”的這一盈利模式,近來開始被外界所熟知。但實際上,真正均衡的壽險盈利模式應該是“三差鼎立”結構,即除利差產生收益之外,費差、死差也應實現盈利,這樣方能在利率、投資等風險疊加時,避免業績的大起大落。
所謂的利差是指,實際投資收益率和定價利率之差;費差是指,實際的費用率和定價時假設的附加費用率之差;死差是指,實際的死亡率或者發病率和定價時假設的死亡率或發病率之差。與日本等成熟壽險市場利潤主要來自於死差和費差的狀況所不同,我國絕大部分壽險公司的利潤來源主要來自利差,這從中小壽險公司主打高負債成本的理財型保險產品,便可窺見一二。
那麼,平安的壽險利潤結構又是如何構成的?據姚波透露,平安壽險過去十年的利差、費差、死差都實現了正收益,利潤結構相對均衡。據記者瞭解,目前國內多數中小壽險公司則高度依賴利差實現收益,在費差、死差上則處於虧損狀態,利潤模式相對失衡。
其實,平安壽險對利率下行的敏感性遠低於同業,也正是因為其“三差鼎立”的利潤結構。據姚波披露,平安長期保障型業務的新業務價值中利差占比為21%,遠比短期儲蓄型業務近八成的利差占比低得多。
“由於此類產品的利差占比較低,平安壽險未來利潤的主要構成,是與保險保障密切相關的死差和經營成本相關的費差等。”姚波指出,最能體現壽險公司未分配利潤的是負債端的剩餘邊際,平安壽險此項指標高達3863億元。這也意味著,平安壽險有近4000億的未來稅前利潤釋放空間。
金融客戶人均利潤近200元
除深度解析利潤架構外,平安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兼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李源祥則對平安個人業務商業模式和個人客戶經營成果進行了介紹,這也是國內金融企業首次披露單個客戶價值。
2016年,在核心金融業務穩健發展的基礎上,中國平安積極佈局互聯網業務,形成了“一個帳戶、兩個超市(金融超市和生活超市)和一扇門”的商業模式。在此模式下,平安服務的個人總數快速提升,且客戶價值貢獻高。
據李源祥透露,平安集團為超1.22億金融客戶和超2.98億互聯網服務使用者提供服務。其中,金融客戶中,高淨值客戶達8.19萬人,人均持有9.98個金融產品,全量金融客戶人均持有2.16個金融產品;金融客戶人均利潤為195元。
李源祥指出:“目前,平安的核心金融已有成熟的業務模式,整體盈利持續提升;同時互聯網用戶價值也正逐漸顯現,隨著平安互聯網端交易規模和服務範圍迅速擴大,互聯網相關業務正成為平安價值增長的新動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