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告反被“打臉”
近日,東吳證券的一份標榜著深度報告的研究報告,卻被標的公司的一份澄清公告狠狠地“打臉”。
在10月25日,福成股份發佈了一份澄清公告,對於東吳證券發佈的關於福成股份的一份名為《福成深度報告二:3個100億支撐市值翻倍》的研究報告,在一些內容上進行了詳細的澄清。“福成股份是殯葬行業未來絕對龍頭,3個100億值得關注……”東吳證券在研究報告中所指的3個100億,具體包括福成股份有120億元市值有140億元淨利潤,30年之內開發完畢;有100億元產業並購基金並購各地經營性墓地牌照;此外,還有第三個100億,就是大股東手中有100億元現金,公司現金充沛。從以上內容不難看出,東吳證券發佈的研報原本意在力挺福成股份,難料上市公司並未“領情”,還出面發佈了澄清公告讓東吳證券有些下不來台。
在澄清公告中,福成股份對於東吳證券研究報告中所謂的3個100億似乎並不認同。福成股份表示,對於第一個100億而言,經核實,寶塔陵園周圍原本是三河市當地早年開礦留下的一些荒山荒坡,土地破壞嚴重,該部分荒山荒坡已被大股東及相關企業長期使用,現處於平整、綠化、種植果樹及生態修復之中,該類情形荒山荒坡土地面積大致為3000畝,但目前並不在公司及寶塔陵園名下。而第二個100億中,研報稱後續並購基金規模還有90億元,但公司目前產業並購基金規模只有10億元人民幣。此外對於第三個100億,福成股份澄清說,大股東有充足資金作為福成和輝產業並購基金的劣後端,這僅僅是一種推測與可能,也取決於大股東的投資方向和決策。而且公司聲明大股東的財力不能直接被等同是福成股份的財力。
澄清公告一出,市場一片譁然,東吳證券這篇深度報告的真實性與公正性也備受質疑。北京商報記者查詢後發現,該研究報告的署名分析師為東吳證券分析師馬浩博和湯瑋亮,研報上標注的日期為10月13日。而這並非馬浩博和湯瑋亮發佈的第一份有關福成股份的研究報告。此前,馬浩博和湯瑋亮還曾發佈了一份題為《中報殯葬業務單價提升明顯,期待外延並購打開市值空間》的研究報告,研報上標注的日期為今年8月30日。
北京商報記者曾就烏龍研報事件向東吳證券進行採訪,對方表示,“公司已經關注到此事,東吳證券一直對研究工作非常重視,目前正在進行核查。東吳證券一直按照監管部門的規定,堅持合規務實的管理風格,全面強化風險合規管理。我們也會繼續不斷加強系統建設、人員培訓,持續提升公司全面風險管理能力”。
研報業務風控能力遭疑
“東吳證券烏龍研報事件,暴露出其研究所管理十分混亂,公司內部的管理亦可能存在嚴重的缺失。”對於此次東吳證券的烏龍研報,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如是說。北京一位私募人士同樣認為,東吳證券烏龍研報的出現歸根到底是工作不嚴謹,在風控管理方面沒有做到位而造成的。“烏龍研報不僅會對東吳證券在市場上的專業形象造成重大的不利影響,還可能會對部分根據研究報告進行操作的投資者進行錯誤的引導。”該私募人士稱。
“烏龍研報帶給投資者的危害是直接和令人憤慨的,難免讓市場投資者對券商的研報業務水準產生質疑。”宋清輝如是說。而上述私募人士也表示,烏龍研報事件的發生,多少會讓市場人士對東吳證券的研報水準存有一定的質疑,而東吳證券今後發佈的研報在市場人士心目中的專業性和可信性也會大打折扣。
然而,這並非東吳證券第一次在研報業務方面“栽跟頭”。在今年9月初,就曾有報導稱,證監會相關派出機構已對國金證券、銀河證券和東吳證券的三篇軍工研報出具了《監管關注函》,要求券商及時整改並進行內部問責。而證監會認為,這些券商及其分析師在研報發佈過程中存在未審慎使用資訊、分析方法不嚴謹、引用資訊不合規等問題,已偏離了作為專業機構、專業人士需秉持的合規、專業、客觀、審慎以及對投資者負責的基本原則和態度。而剛剛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東吳證券的研報業務就又出了問題,可謂是“屢教不改”。
在宋清輝看來,現在的券商研報雷人且段子手很多,還時常鬧出烏龍,對券商這些研報亂象監管層應下大力度針對性地出手整肅,對類似于東吳證券這種屢教不改的問題,應該及時介入調查、決不手軟。因為部分奇葩研報、烏龍研報、虛假研報已嚴重影響了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同時,券商研報的品質和規範程度亟須提升,還市場以清朗的投資環境,保護投資者利益不受烏龍券商研報的損害。
對於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宋清輝建議,“東吳證券應該把研究報告的品質作為考核重點,遇到關鍵資訊需要與上市公司進行資訊核實,而不能想當然。同時,要嚴格落實好研究主管和風險控制部門這兩道關卡,杜絕走過場,流於形式主義”。
對於東吳證券是否在發佈研報之前對福成股份相關問題進行過調研、核實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在上週四曾致電福成股份,但對方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前三季度淨利暴跌反襯經營危機
除了研報鬧出烏龍以外,東吳證券在經營業績上也遇到了“大麻煩”,前三季度淨利暴跌。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風控能力的缺失以及經營不善均是東吳證券業績暴跌的誘因。
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東吳證券實現的營業收入約為33.28億元,同比下降34.38%,報告期內對應實現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2.5億元,同比下降42.78%。而東吳證券今年前三季度扣非後的歸屬淨利潤約為12.42億元,同比下滑幅度同樣超過四成。據東吳證券三季報利潤表專案表顯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經營成果確實並不理想。具體來看,報告期內東吳證券的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約為9.6億元,同比暴跌54.03%。對此,東吳證券表示是由於“報告期內股市交易萎縮,經紀交易量減少所致”。同時,由於“融資融券利息收入、存放金融同業利息收入減少及債券利息支出增加”的原因,東吳證券今年前三季度的利息淨收入同比下滑幅度更是高達64.27%。
此外,無論是投資收益還是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東吳證券在今年前三季度均遭遇了“滑鐵盧”。資料顯示,東吳證券今年前三季度的投資收益約為11.14億元,同比下滑38.4%。而公司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更是由去年同期的約5913萬元變為了今年的約-2.42億元。
實際上,在今年上半年,東吳證券的業績表現就已經十分糟糕。在今年上半年,東吳證券實現的營業收入同比下滑超五成,而對應的歸屬淨利潤同比下滑幅度更大,同比下滑超六成。半年報顯示,東吳證券的五大主營業務,除了投資銀行業務的營業收入同比上漲82.1%以外,其餘的經紀及財富管理業務、投資與交易業務、資管及基金管理業務以及信用交易業務等四大主營業務的營收全部出現同比下滑的態勢。其中,東吳證券的投資與交易業務實現的營收降幅最大,同比下滑92.58%,毛利率更是同比減少102.79個百分點,為-20.23%。此外,作為東吳證券最大的營收來源,公司的經紀及財富管理業務在今年上半年不僅營收同比大幅下滑50.04%,而且業務的毛利率還同比減少了16.37個百分點。而東吳證券資管及基金管理業務的毛利率同樣下滑不少,同比減少了9.7個百分點,僅為22.3%。
以上種種跡象不禁讓投資者對東吳證券全年的業績表現感到擔憂。值得注意的是,於2011年12月12日登陸A股市場的東吳證券,曾出現過上市當年業績“大變臉”的情況,而且東吳證券還因此被罰。
“研報業務出現烏龍,很可能意味著公司的業務風控能力出現了大問題,而機制的缺失肯定不利於公司未來的發展,對於東吳證券的經營業績也肯定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北京一位資深市場人士如是說。
對於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東吳證券歸結為今年市場行情較為低迷。“下一步,東吳證券會按照既定戰略穩健經營,全面推進現代證券金融控股集團建設。”東吳證券在回復北京商報記者的採訪郵件中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