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房企相比,中海是在保持財務穩健的情況下,繼續高速擴張的典型企業。這個底氣來自國資委對地產央企的新一輪整合。中海的高毛利和一流的成本控制,為其未來進一步並購其他央企背景企業奠定了良好基礎。這是否代表著中海的規模擴張將沒有限速?
與中海通過並購實現規模擴張不同,中南建設選擇了改革。經歷了上一輪的教訓,中南建設在投資佈局、員工激勵,以及資金籌畫、產品定位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調整。這些變化給人的啟示是,中型房企也在依靠變革來實現自我的飛躍,進而重塑行業格局。一旦變革成功,它又將影響其他企業加入到這個變革中。
8月22日,中國海外發展(00688.HK,內地平臺中海地產,以下簡稱中海)發佈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合約銷售同比增長11.48%至952.6億港元,銷售規模增長並不亮眼。但是,從各項財務指標來看,中海依然保持其穩健的風格,最值得關注的當屬其資金狀況,2016年上半年末中海持有現金達1179.73億港元,呈淨現金狀態,堪稱“最有錢”房企。
在中期業績會上,備受關注的當屬中海並購中信地產業務。中海董事長郝建民透露,現在這單交易已經接近尾聲。收購中信項目後,使中海全年可售貨值突破3000億港元,並上調全年目標至2100億港元。“十三五”期間,中海的合約銷售目標有望達4000億港元。
中海並購中信只是地產央企整合的一幕。近兩年來,新一輪央企整合驟然提速,市場格局正面臨重構,地產經營主體將不斷減少,資源加速向優勢企業聚集。在這輪整合大潮中,資源整合能力將成為決定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像中海這樣財務穩健、高度市場化且以地產為主營業務的標杆房企,將分享這波整合紅利。
●中信的“嫁妝”:3155萬平方米土儲
中海發佈的半年業績顯示,上半年合約銷售同比增長11.48%至952.6億港元,銷售收入為781.5億港元,同比增長20.5%,經營溢利為283.1億港元,同比增長21.5%。
相比萬科、恒大、碧桂園銷售業績的同比大幅增長,中海的銷售增幅相對較小,上半年已經跌出全國房企TOP5排行榜。這一方面是因為中海一直以穩健著稱,更加追求利潤品質,另一方面或許是企業整合動作較多所致。
對於中海來講,並購中信地產當屬上半年最重大的動作。中海通過增發配股的方式收購了中信樓面面積3155萬平方米的土地資源,這些專案主要分佈於21個城市,其中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外,佛山、天津、蘇州、青島、大連、成都等熱門二線城市的土地儲備總面積為2097萬平方米,收購之後將進一步鞏固中海在一二線城市的地位。
中信此次注入中海的權益建築面積達2352萬平方米,折合地價3550元/平方米。上半年末中海總土地儲備為3600萬平方米,整合中信地產業務完成後,其土地儲備將進一步大幅增加。
在中期業績會上,郝建民透露,現在這單交易已經接近尾聲。收購中信項目後,中海全年可售貨值突破3000億港元,並上調全年目標至2100億港元。“十三五”期間,中海的合約銷售目標有望達4000億港元。
如果按照2016年2100億港元的合約銷售計算,未來4年,只要保持17.5%的年均增長速度就能實現“十三五”期末4000億港元的目標。
克而瑞地產的研究報告認為,中海的目標依然偏保守,與其他超大規模房企相比,差距可能會進一步加大。按照目前的銷售速度,2016年上半年銷售TOP5的房企到全年皆有望超過2000億元,萬科、恒大甚至都能超過3000億元。
●中海的“煩惱”:賬上趴著1179億港元
相比於規模的緩慢增長,中海穩健的財務指標和利潤優勢一直為業內所稱道,2016年的中期業績依然如此。
中期業績顯示,上半年中海地產的股東應占溢利為196.9億港元,同比上升20.6%。每股基本及攤薄後盈利2.00港元,同比增長5.3%。扣除投資物業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稅後淨收益39.0億港元後的淨利潤達到157.9億港元,同比上升15.8%。另外,公司股東資金平均年回報仍然維持在20%以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比中海和萬科同期發佈的中期業績發現,上半年萬科賣了1900.9億元人民幣,淨利潤是70.9億元人民幣;中海雖只賣了781.5億港元,但淨賺了196.9億港元。
最值得關注的財務資料是,2016年上半年中海持有現金高達1179.73億港元,現金與短債比為7.11,現金總額甚至超過了企業的總有息負債額,呈現“淨現金狀態”。
錢為什麼沒花出去?因為上半年拿地太少。半年報顯示,中海上半年在濟南、香港、南昌和長春新增四塊土地,可供發展的總建築面積為228萬平方米,拿地需現金支付金額僅99億港元。另外企業銷售增長緩慢,建設規模等相應增加也比較緩慢。
克而瑞分析師傅一辰表示,現金流充沛意味著中海財務指標穩健,但也反映出其資金利用率低、開發規模不足等問題。在資金如此充裕的情況下,中海完全可以考慮充分利用資金,增加優質土地儲備、擴大企業建設規模,以進一步促進企業銷售的快速增長。
同時,中海融資能力較強,融資成本較低,這也為規模擴張提供充足的彈藥。半年報顯示,8月,中海發行了60億元的公司債,其利率下降到了3.10%。
●擴張的機遇:央企整合紅利
梳理中海近年來的發展,公司其實一直在走通過收購實現擴張的道路。
2010年3月,中海完成蜆殼電器50.1%股權收購,更名為“中國海外宏洋”,中海獲得蜆殼電器在國內6個城市擁有的約19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2013年,中海又宣佈和中建地產進行整合,獲得了原中建地產旗下位於北京、上海、天津、蘇州、成都、西安等城市約11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和在建項目,還獲得了倫敦的數宗寫字樓物業。
趕上了央企並購大潮的中海,今年3月又宣佈以310億元收購中信地產業務。2010年至今已進行的三次並購整合,交易對價近700億元,直接獲得超過370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為維持規模持續增長和利潤之王的地位打下了基礎。
而新一輪的地產央企整合風口已經到來。同策諮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表示,隨著國企改革持續深化,未來兩到三年內,已取得“房地產牌照”的16家地產央企也將面臨整合,最後剩餘的數量極有可能進一步減少。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前100名房企的銷售金額、面積排名門檻雙雙大幅提升,其中,銷售金額門檻同比增幅均在60%以上,前20名房企的銷售金額門檻同比增長115%。重組、並購已大大提升了市場集中度。
另一方面,土地市場屢出“地王”,高價地倒逼房企拓展多元化手段獲取專案。在近期密集召開的上市房企中期業績會上,多位上市房企負責人表示,目前熱點城市土地價格高企,通過傳統招拍掛形式拿地成本太高,而通過並購收購可以快速實現資源整合,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熱點城市並購遠比拍“地王”划算。
這將進一步加劇房地產企業之間的分化,行業格局正面臨重塑,資源整合能力強的標杆央企則處於這條食物鏈的頂層。
克而瑞地產研究在梳理地產央企整合主導者時,提煉出如下特徵:首先,房地產為集團支柱產業,有較高的行業地位;其次,資訊公開,運營標準化,周轉速度快;同時,城市佈局廣泛,並有較強的存貨消化能力以及地產板塊內部整合已完成,管理架構清晰等。
類似中海這樣的標杆央企,乘勢分享央企整合紅利,未來並購擴張之路充滿想像。
與中海通過並購實現規模擴張不同,中南建設選擇了改革。經歷了上一輪的教訓,中南建設在投資佈局、員工激勵,以及資金籌畫、產品定位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調整。這些變化給人的啟示是,中型房企也在依靠變革來實現自我的飛躍,進而重塑行業格局。一旦變革成功,它又將影響其他企業加入到這個變革中。
8月22日,中國海外發展(00688.HK,內地平臺中海地產,以下簡稱中海)發佈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合約銷售同比增長11.48%至952.6億港元,銷售規模增長並不亮眼。但是,從各項財務指標來看,中海依然保持其穩健的風格,最值得關注的當屬其資金狀況,2016年上半年末中海持有現金達1179.73億港元,呈淨現金狀態,堪稱“最有錢”房企。
在中期業績會上,備受關注的當屬中海並購中信地產業務。中海董事長郝建民透露,現在這單交易已經接近尾聲。收購中信項目後,使中海全年可售貨值突破3000億港元,並上調全年目標至2100億港元。“十三五”期間,中海的合約銷售目標有望達4000億港元。
中海並購中信只是地產央企整合的一幕。近兩年來,新一輪央企整合驟然提速,市場格局正面臨重構,地產經營主體將不斷減少,資源加速向優勢企業聚集。在這輪整合大潮中,資源整合能力將成為決定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像中海這樣財務穩健、高度市場化且以地產為主營業務的標杆房企,將分享這波整合紅利。
●中信的“嫁妝”:3155萬平方米土儲
中海發佈的半年業績顯示,上半年合約銷售同比增長11.48%至952.6億港元,銷售收入為781.5億港元,同比增長20.5%,經營溢利為283.1億港元,同比增長21.5%。
相比萬科、恒大、碧桂園銷售業績的同比大幅增長,中海的銷售增幅相對較小,上半年已經跌出全國房企TOP5排行榜。這一方面是因為中海一直以穩健著稱,更加追求利潤品質,另一方面或許是企業整合動作較多所致。
對於中海來講,並購中信地產當屬上半年最重大的動作。中海通過增發配股的方式收購了中信樓面面積3155萬平方米的土地資源,這些專案主要分佈於21個城市,其中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外,佛山、天津、蘇州、青島、大連、成都等熱門二線城市的土地儲備總面積為2097萬平方米,收購之後將進一步鞏固中海在一二線城市的地位。
中信此次注入中海的權益建築面積達2352萬平方米,折合地價3550元/平方米。上半年末中海總土地儲備為3600萬平方米,整合中信地產業務完成後,其土地儲備將進一步大幅增加。
在中期業績會上,郝建民透露,現在這單交易已經接近尾聲。收購中信項目後,中海全年可售貨值突破3000億港元,並上調全年目標至2100億港元。“十三五”期間,中海的合約銷售目標有望達4000億港元。
如果按照2016年2100億港元的合約銷售計算,未來4年,只要保持17.5%的年均增長速度就能實現“十三五”期末4000億港元的目標。
克而瑞地產的研究報告認為,中海的目標依然偏保守,與其他超大規模房企相比,差距可能會進一步加大。按照目前的銷售速度,2016年上半年銷售TOP5的房企到全年皆有望超過2000億元,萬科、恒大甚至都能超過3000億元。
●中海的“煩惱”:賬上趴著1179億港元
相比於規模的緩慢增長,中海穩健的財務指標和利潤優勢一直為業內所稱道,2016年的中期業績依然如此。
中期業績顯示,上半年中海地產的股東應占溢利為196.9億港元,同比上升20.6%。每股基本及攤薄後盈利2.00港元,同比增長5.3%。扣除投資物業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稅後淨收益39.0億港元後的淨利潤達到157.9億港元,同比上升15.8%。另外,公司股東資金平均年回報仍然維持在20%以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比中海和萬科同期發佈的中期業績發現,上半年萬科賣了1900.9億元人民幣,淨利潤是70.9億元人民幣;中海雖只賣了781.5億港元,但淨賺了196.9億港元。
最值得關注的財務資料是,2016年上半年中海持有現金高達1179.73億港元,現金與短債比為7.11,現金總額甚至超過了企業的總有息負債額,呈現“淨現金狀態”。
錢為什麼沒花出去?因為上半年拿地太少。半年報顯示,中海上半年在濟南、香港、南昌和長春新增四塊土地,可供發展的總建築面積為228萬平方米,拿地需現金支付金額僅99億港元。另外企業銷售增長緩慢,建設規模等相應增加也比較緩慢。
克而瑞分析師傅一辰表示,現金流充沛意味著中海財務指標穩健,但也反映出其資金利用率低、開發規模不足等問題。在資金如此充裕的情況下,中海完全可以考慮充分利用資金,增加優質土地儲備、擴大企業建設規模,以進一步促進企業銷售的快速增長。
同時,中海融資能力較強,融資成本較低,這也為規模擴張提供充足的彈藥。半年報顯示,8月,中海發行了60億元的公司債,其利率下降到了3.10%。
●擴張的機遇:央企整合紅利
梳理中海近年來的發展,公司其實一直在走通過收購實現擴張的道路。
2010年3月,中海完成蜆殼電器50.1%股權收購,更名為“中國海外宏洋”,中海獲得蜆殼電器在國內6個城市擁有的約19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2013年,中海又宣佈和中建地產進行整合,獲得了原中建地產旗下位於北京、上海、天津、蘇州、成都、西安等城市約11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和在建項目,還獲得了倫敦的數宗寫字樓物業。
趕上了央企並購大潮的中海,今年3月又宣佈以310億元收購中信地產業務。2010年至今已進行的三次並購整合,交易對價近700億元,直接獲得超過370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為維持規模持續增長和利潤之王的地位打下了基礎。
而新一輪的地產央企整合風口已經到來。同策諮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表示,隨著國企改革持續深化,未來兩到三年內,已取得“房地產牌照”的16家地產央企也將面臨整合,最後剩餘的數量極有可能進一步減少。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前100名房企的銷售金額、面積排名門檻雙雙大幅提升,其中,銷售金額門檻同比增幅均在60%以上,前20名房企的銷售金額門檻同比增長115%。重組、並購已大大提升了市場集中度。
另一方面,土地市場屢出“地王”,高價地倒逼房企拓展多元化手段獲取專案。在近期密集召開的上市房企中期業績會上,多位上市房企負責人表示,目前熱點城市土地價格高企,通過傳統招拍掛形式拿地成本太高,而通過並購收購可以快速實現資源整合,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熱點城市並購遠比拍“地王”划算。
這將進一步加劇房地產企業之間的分化,行業格局正面臨重塑,資源整合能力強的標杆央企則處於這條食物鏈的頂層。
克而瑞地產研究在梳理地產央企整合主導者時,提煉出如下特徵:首先,房地產為集團支柱產業,有較高的行業地位;其次,資訊公開,運營標準化,周轉速度快;同時,城市佈局廣泛,並有較強的存貨消化能力以及地產板塊內部整合已完成,管理架構清晰等。
類似中海這樣的標杆央企,乘勢分享央企整合紅利,未來並購擴張之路充滿想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