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換星移幾度秋。A股市場創立發展二十餘載,數千家上市公司在此孕育、成長、發展和壯大。在廣大投資者的見證下,市值千億的公司批量湧現,成為市場中“最閃亮的星”。
在交投活躍的A股市場,市值達到千億是上市公司自身實力、價值的最好體現。但是,從另一角度而言,千億市值又是一道無形的門檻,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千億俱樂部”的成員陣容也在發生著改變。
在此背景下,哪些公司是“千億俱樂部”中的常客?哪些公司成為“千億俱樂部”的過客?又有哪些公司憑藉著快速發展,由昔日的產業新軍崛起成為行業龍頭?相較于經營穩健的國企陣營,一批上市民企在衝擊千億市值的過程中,各自又有著怎樣的獨特“煉金術”?
盤點
目前滬深兩市總市值超千億的公司共有46家,央企及國企類占絕對主力,其中央企旗下公司超過20家;民營企業只有4家,在“千億俱樂部”中仍屬於少數派
自2015年6月起歷經三輪非理性下跌之後,上證指數如今已退守至3000點下方,深證成指亦在萬點左右徘徊。即便如此,A股市場中仍有近50家公司的最新市值(選擇在多地上市的公司只單純計算該公司A股和B股市值,下同)達到了千億規模。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截至6月27日收盤,滬深兩市總市值超過1000億元的上市公司共有46家。其中,工商銀行、中國石油市值均超過萬億,另有16家公司市值跨入了2000億大關。
進一步來看,央企及國企類上市公司依舊是“千億俱樂部”中的絕對主力,其中央企旗下上市公司超過20家。反觀民營企業(指公司實際控制人為自然人),其在“千億俱樂部”中仍屬於少數派,在上述46家公司中僅佔據了四個席位,分別為溫氏股份、美的集團、分眾傳媒和上海萊士。分行業來看,以銀行、保險、券商為代表的大金融板塊成為千億市值公司的“高產地”,涉及公司多達21家。
回顧A股市場發展歷史,事實上在2001年以前,當時的A股市場並沒有單檔股票市值千億的概念,直至2001年8月,隨著中國石化的上市,其成為A股首家市值超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此後數年,中國石化在這一陣營中一直處於“孤軍奮戰”的狀態。直至2006年,隨著中國銀行、上港集團、工商銀行陸續登陸A股市場,加之市場逐步走牛,當年末千億市值公司數量增至8家。
需要指出的是,上市公司市值的增減,與證券市場景氣度的高低休戚相關。步入2007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深入推進、相關歷史遺留問題的順利解決,A股市場于當年迎來了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在此背景下,2007年末市值過千億的上市公司激增至37家。然而“好景不長”,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的A股市場一路單邊下滑,當年末“千億俱樂部”成員因此大幅縮減至16家。此後數年,進入“千億俱樂部”的公司數量一直在30家左右徘徊,直至2014年下半年開啟新一輪牛市,場外資金的持續湧入助推了A股的新一輪上揚,“千億俱樂部”成員數量亦在2014年底增至44家,並於2015年末達到了創紀錄的63家。
從這一角度來衡量,儘管當前股指處於相對低位盤整階段,但千億市值公司仍多達46家,從側面反映出,與早前幾年相比,當前市場人氣、投資者參與度仍維持在較高水準。且在投資者眼中,上述46家公司的經營業績、發展前景都能對其相關估值給予有力支撐。
探因
市值超千億的46家公司中,市盈率低於25倍的多達40家。可見,在市值達到千億的背後,絕大部分公司都是憑藉靚麗的經營業績作為最有力的支撐
“千億俱樂部”陣容不斷壯大的背後,投資者不禁會問:為什麼是這46家企業成就了千億市值的規模?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邏輯?
表面來看,上市公司市值的波動增減,是投資者競價交易、買賣博弈的結果。但更進一步分析可知,標的公司的經營業績表現則是投資者考量其估值高低的核心因素,而市盈率(市值/淨利潤)這一衍生資料則是衡量企業估值高低的最直觀指標。
回看上述46家公司,按最新股價計算,市盈率低於25倍的多達40家(以2015年末淨利潤作指標)。可見,在市值達到千億的背後,絕大部分公司都是憑藉靚麗的經營業績作為最有力的支撐。以華夏銀行為例,公司2015年淨利潤為188.83億元,相比1052.53億的市值規模,對應公司市盈率僅5.57倍。
記者同時注意到,上述40家績優股基本被央企、國企所“壟斷”(除美的集團外)。作為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它們經過多年的穩步發展,基本實現了持續穩定盈利,整體市值躍過千億門檻亦不出乎意料。相比之下,一些上市民企在邁向千億市值過程中的發展運作經歷,似乎更具有借鑒指導意義。
經梳理不難發現,在千億市值民企陣營中,美的集團和溫氏股份的經歷頗為相似,兩者均是以換股吸收合併的方式登陸A股市場,其中美的集團吸並美的電器、溫氏股份吸並大華農。在通過整體上市全面實現資產證券化之後,在家電、養殖領域分別具有極強盈利能力的美的集團和溫氏股份在資本市場獲得了價值重估,近兩年市值一直穩居在千億以上。
同樣,借助於資產證券化帶來的估值提升,去年通過借殼七喜控股而實現上市的分眾傳媒,初登資本市場便“膨脹”至千億市值。在分析人士看來,作為國內最大的生活圈媒體平臺,分眾傳媒在樓宇視頻媒體細分領域所具有的“壟斷”優勢,是催生其千億市值規模的關鍵要素。分眾傳媒在2015年年報中也表示,公司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領先的數位化生活圈媒體集團,覆蓋了中國超過2億的都市主流消費人群,並直言“作為行業的領導者,公司擁有超高的市場佔有率和強大的市場定價和議價能力,充分地把握著行業市場的主導權”。
主營血液製品的上海萊士,可謂是上市民企“由小變大”的代表。在公司2008年上市後的最初幾年,其市值規模一直都處在百億元之下,但從2013年起,隨著公司股價快速攀升,其對應市值也從232億(2013年末)攀升到616億(2014年末),並最終在2015年躍至千億級別。值得一提的是,儘管2015年6月至今A股市場經歷了三次大幅波動,但上海萊士股價卻始終在高位震盪運行。從業績表現來看,其2015年淨利潤為14.42億元,千億市值對應的最新市盈率高達71倍。至於高估值背後的邏輯,有券商研報指出,上海萊士是國內血液製品龍頭企業,具有非常強的整合能力,公司未來通過“內生性增長加外延式並購”的快速發展模式,近三至五年采漿能力有望提升70%以上,公司現有的行業地位和未來發展空間決定了其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
相比之下,在“千億俱樂部”幾度進出的蘇甯雲商則可看作民企通過轉型升級而持續做大做強的典範。事實上,早在2007年,蘇甯電器(蘇甯雲商更名前)便曾躋身千億市值行列,彼時其主打實體家電連鎖門店經營。此後數年,隨著互聯網電商的發展壯大,傳統零售行業持續承壓,蘇寧電器的經營業績雖保持增長,但市場給予其估值卻未同步提升。在此背景下,蘇甯電器加快向互聯網零售企業轉型的步伐,於2013年更名為“蘇甯雲商”,全面轉型“雲商”發展模式,明確了以互聯網零售為主體、打造O2O的全管道經營和線上線下的開放平臺的“一體兩翼互聯網零售路線圖”。隨著轉型佈局的深入,蘇甯雲商在業績表現上雖不如往年,甚至在今年一季度虧損2.96億元,但其向互聯網零售產業轉型發展的運作思路卻給投資者帶來了廣闊的想像空間,如今公司市值距千億陣營僅僅一步之遙。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公司剛剛完成的新一輪增發中,另一電商巨頭淘寶斥資282億高價入股,這也側面反映外部投資者對蘇甯雲商的認可。
記者還注意到,除上述民企外,同樣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樂視網以及在電影消費領域領跑的萬達院線,也曾在2015年觸及了千億市值關口。由此可以預見,在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政策引領下,A股千億市值陣營中或將迎來更多新面孔。
過客
在新能源、互聯網產業龍頭憑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想像空間向千億市值進軍的同時,早年那些曾取得驕人業績的傳統產業巨頭,如今成了“千億俱樂部”的過客
市場總是正確的。對於上述46家公司而言,無論盈利規模大小,其市值能超過千億元,說明投資者已充分認可其估值水準或經營邏輯。
不過,在中國經濟持續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的宏觀大環境下,A股“千億俱樂部”的陣容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在以比亞迪、樂視網為代表的新能源、互聯網產業龍頭憑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想像空間向千億市值進軍的同時,早年那些曾取得驕人業績的傳統產業巨頭,如今則成了“千億俱樂部”的過客。
據記者統計,在2007年的前一輪牛市中躋身“千億俱樂部”的37家公司中,如今已有12家公司的市值跌落至千億之下,其中國內三大鋼企鞍鋼股份、武鋼股份、寶鋼股份的市值縮水幅度最為劇烈。鞍鋼股份得益于彼時鋼材市場的旺盛需求,公司在2007年的核心生產經營指標創出歷史新高,當年淨利潤達到75.25億元,憑藉如此靚麗的業績表現,鞍鋼股份2007年末整體市值提升至1800億元之上;寶鋼股份彼時市值更是突破了3000億;而武鋼股份市值也超過了1500億元。
然而,自2011年起,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的態勢日漸凸顯,國內鋼企經營隨之步入“寒冬”,經營業績大幅下滑,鞍鋼股份、武鋼股份甚至在2015年相繼出現虧損。在此背景下,兩者最新市值均已跌至300億以下,縮水幅度之大可用“慘烈”來形容。
與鋼鐵行業境遇類似,有色、航運、造船等行業在2007年時亦曾經歷過高景氣時期,作為行業巨頭的中國鋁業、中國遠洋、中國船舶彼時均入圍了“千億俱樂部”序列。然而,與鋼鐵產業如出一轍,上述三大傳統產業在過去幾年內也分別遭遇了產能、運力過剩的困境,經營業績出現明顯滑坡,昔日的千億市值如今已大幅縮水。以中國鋁業為例,2007年末公司A股市值曾達到3500多億,9年後的今天已回落至500億以內。
值得關注的是,針對相關產業產能過剩、需求疲軟的狀況,國家大力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為傳統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利契機,身處傳統產業的一些上市公司也對改革前景充滿期待。鞍鋼股份在2015年年報中便明確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助推市場出清,為鋼鐵企業提高集中度、實現優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國務院出臺的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的相關政策也將為鋼鐵行業擺脫困境提供有力支持。中國船舶也在2015年年報中指出,“從市場需求結構來看,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切中了船舶工業面臨的核心問題。”
陣痛過後,在國家全面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趨勢下,上述曾經取得過輝煌經營業績、市值超過千億的傳統企業陣營,未來能否煥發經營發展的“第二春”,重歸“千億俱樂部”,值得期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