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合力推動康強電子重組的股東“聯盟”,因為澤熙案的爆發、永樂影視借殼的告吹,似乎處在最脆弱的狀態。而就在這時,空有最高持股比例,卻一直無法完全主導公司重組走向的銀億系出手增持,這是可否視為其奪回話語權的前奏?
增持背後的“信號”
康強電子1月14日發佈公告,稱公司股東寧波銀億控股有限公司、寧波凱能投資有限公司與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億旺貿易有限公司發來“關於增持康強電子股票的函”。上述股東為一致行動人,截至1月13日收盤,已合計持有公司股票5902.68萬股,占總股本的28.626%。其中,增持任務主要由億旺貿易完成,該公司於2015年12月3日至2016年1月13日累計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增持公司股份922.73萬股,增持均價為19.63元每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47%。因此,上述三方合計持股比例由24.151%上升至28.626%。
雖然如今市況下股東增持並不稀奇,但銀億系這一高比例的增持還是流露出不同意味,尤其是通過康強電子之前磕磕絆絆最終擱淺的重組,折射出 “錯綜複雜”的股東格局:儘管銀億系持股比例最高,但康強電子卻“無實際控制人”,同時銀億系掌門人熊續強還在康強電子同永樂影視的重組中明顯表示了不同的態度。自從拿下股權以來,銀億系明顯的“不得勢”,使得如今的增持頗有信號意味——銀億系正在“捲土重來”。
銀億系的“失利”
值得關注的是,在銀億系爭奪康強電子控制權“失利”時,前述兩名一致行動人就被委以增持重任,只不過後期因康強電子停牌而不得不暫停。
2014年3月,銀億控股通過收購康強電子股東寧波普利賽思100%股權,從而間接擁有公司19.72%股權,銀億集團董事長熊續強成為公司新任實際控制人。2015年1月,康強電子便停牌籌畫重大事項。
但是,當公司2015年5月11日發佈永樂影視借殼的預案時,熊續強的身份就成為“前實際控制人”,且其以董事身份以“因對本次交易以及永樂影視沒有充分瞭解”為由,投下了棄權票。而到了7月28日公司召開的董事會上,熊續強對重組報告書等一系列重組議案再投棄權票,聲稱無法對重組檔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作出聲明和承諾,理由則是:估值過高、方案不合理、多次約見永樂影視的法定代表人但至今無法如願。
從銀億系的上市公司實控人的位置還沒有坐熱就已經“失語”,再到“孤身”反對重組方案,這其中的變化可謂戲劇性。因為就在銀億系拿下康強電子控制權後,2014年10月10日,華潤信託·澤熙6期單一資金信託截至10月8日已持有公司5%股份,觸發舉牌。而同月29日,康強電子再遭股東錢旭利及其一致行動人舉牌。加上2013年6月就已經舉牌潛伏的任奇峰、任偉達等系列帳戶,康強電子前後共遭到三股勢力圍獵。而2014年12月16日,公司召開股東大會選舉產生新一屆董事會,其中銀億方面推舉的四名董事候選人中,僅有熊續強一人當選。
三方舉牌、一場選舉,改變了康強電子的實際控制權認定格局。2015年3月31日,處於停牌中的康強電子正式發佈控制關係認定公告,截至當時,公司股東共有五大陣營:持股比例24.15%的銀億系、11.28%的原實際控制人鄭康定、9.58%的任奇峰、6.17%的錢旭利、持股5%的澤熙投資。而根據最後的法律核查意見,認定公司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如果算上未來通過重組將成為公司實控人的大股東程力棟方面,公司這場重組中,一共有六股勢力參與其中。
“捲土重來”之後
入主不到一年內,格局天翻地覆,在浙江頗有名氣的銀億系又豈甘心暗中吃虧,記者發現,其實在股東大會“失利”之後,銀億系就開始佈陣,希望“扳回一城”。
在2014年12月的股東大會之後,康強電子2015年1月6日發佈重大事項停牌公告之前,銀億系就開始了增持。據公司2015年1月10日的公告,2014年12月23日至2015年1月5日期間,凱能投資、億旺貿易在二級市場合計增持了913.51萬股,加之銀億系通過普利賽思間接持有公司19.72%股份,整個銀億系共計持有康強電子股票4979.95萬股,合計持股比例上升至24.151%。而回頭看,銀億系急速增持後,康強電子即停牌籌畫重組,亦有主動停牌防止被銀億系“攪局”的可能。
不過,多方勢力合計推動的“賣殼”也“功敗垂成”了。受澤熙案影響,康強電子於2015年11月11日停牌,並於11月17日宣佈終止發行股份購買永樂影視100%股份並向澤熙旗下的澤西增煦配套募資的重組方案。
這直接改變了康強電子股權陣營分佈。方案作廢讓公司告別了潛在重組方,原本作為推動重組核心力量的澤熙也“功力盡失”,更何況,澤熙的失勢讓一樣來自寧波的錢、任兩派自然人股東的態度或將有所改變,甚至不排除影響到公司原實際控制人鄭康定的選擇,原本合力推動康強電子重組的“聯盟”似有瓦解之憂。此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是,公司獨董、由澤熙投資推薦的楊旺翔在去年12月初被曝出“失聯”,而後公司於12月22日收到其辭職報告。
綜上種種,此時銀億系的增持無疑選擇了一個恰當的時機,頗有“乘虛而入”的意味。而這一切,似乎暗示這個重組過程充滿戲劇性的公司的故事還沒有說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