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房地產行業再現大手筆跨界轉型。
1月6日,萬達集團高調宣佈將總投資150億元,在上海、成都、青島建設三座綜合性國際醫院,並引進英國國際醫院集團(IHG),醫院中文名定為“英慈萬達國際醫院”。這是國內房地產“土豪”與國際“高洋上”醫療機構的又一次跨界、跨國組合,動輒上百億的大手筆投資,不僅刷新了國內企業在醫療行業的單筆投資紀錄,更成為房企轉型醫療的新案例。至此,包括萬科、恒大、萬達等房地產巨頭均已涉足醫療健康領域。
從2014年開始,房企轉型成為一個時髦話題,到了2015年已形成風口,成為原本沉悶的房地產板塊最大的股價引爆點。據上證報記者的統計,截至2015年底,涉及轉型及多元化發展的近50家上市房企中,有三分之一轉型大健康領域。在東方證券首席研究員竺勁看來,房企轉型的三大方向可簡稱為IMF,即“互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醫療大健康(Medical Care)和大金融(Financial Service),而從轉型房企的數量上來說,大健康領域無疑吸引了最多房企,成為最熱門的轉型領域。
然而,就在眾多房企紛紛擠入大健康領域之時,卻有房企選擇退出,“不玩兒了”。記者最新獲悉,一家曾在去年年中高調宣佈將醫療作為未來三大發展方向之一的上市房企,目前已將醫療轉型業務全面停滯。公司總裁向記者透露,房企做醫療的難度比想像中大得多,畢竟兩個行業相差太遠,資源很難互相借用,運營思路也完全不一樣。這家房企原本計畫出資成立醫療事業部門,通過收購搭建醫療轉型平臺,但最終專業人員難以到位、收購計畫難以落實,都成為業務推進的掣肘。“我們跟董事長坦言,讓幹房地產的人做醫療,殺了我也玩不好。”這家房企總裁向記者直言,而在轉型醫療領域失敗之後,該公司又將教育作為新的轉型方向。
借風口、做市值,恐怕是很多房企轉型故事背後真正的邏輯,就像當年轉型礦產、白酒的故事一樣,在房地產傳統開發模式不再受資本市場追捧的如今,不說點新鮮故事,如何製造股價催化劑?至於轉型的實質進展,有一個完美結局其實並非是資本市場“好故事”的必要條件。
同時,一家公司的受阻,並不能代表整個行業的轉型“此路不通”。應該說,開發商進入大健康領域較其他行業具備更大的優勢。首先,醫療與房地產一樣,屬於政策驅動型行業,政府在該領域中話語權較重,需要良好的政商關係,擁有地方政府資源的房企作為醫療領域的新進入者,有一定優勢;其次,醫療與房地產一樣,屬於重資金投入行業,有錢有地的房企不論是從收購還是新建切入,都有先天條件;此外,醫療與房地產一樣有專案制屬性,可通過並購做大做強,與地方政府的天然聯繫使得開發商盤活本地醫療及健康資源遊刃有餘。而房企投資醫療產業,也可以和傳統房地產開發業務密切結合,比如養老地產、社區經營、商業休閒等,都可以成為房企後續轉型的切入點。
事實上,目前的房地產行業已經到了強者愈強、弱者生死堪憂的大變革時代,大型房企通過跨界轉型尋找利潤增長點,而中小房企的轉型更是事關生死。一線城市天價土地玩不起,三四線城市庫存壓頂不敢玩,要麼等待被並購、要麼積極轉型找出路,中小房企的選擇其實並不多。轉型醫療大健康,對於很多中小房企來說,應該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能不能走得通,關鍵是在業務轉型的同時,能否做到思路轉型。
“一直以來,房地產行業都屬於重資金、高杠杆、快回報的行業,雖然資金投入大,但能賺到快錢,而且收益高。你讓賺慣了快錢的開發商去做醫療,思路當然一時扭轉不過來。”一位業內分析人士一語道破關鍵,房企在轉型醫療領域之前,應當充分衡量醫療行業的回報週期、人才專業度、醫患矛盾和道德領域風險等問題。尤其是醫療與房地產一樣,資金投入量大,但回報週期很長,以做房地產賺快錢的思路做醫療,自然做不下去。
2016年作為去庫存的大年,給房企提供了涅槃重生的機會,但能否渡盡劫波同登彼岸,只有轉型方向的市場空間大、轉型決心強的公司才有機會。短期來看,房企轉型醫療尚未出現已得到檢驗的成功模式,尤其在財務上並沒有給房企帶來很好的贏利點,相反轉型投入往往是不小開支,回報週期甚至比商業地產項目還要長,轉型帶來的“陣痛期”不可避免。傳統房地產經營模式已經很難讓標杆企業在規模上高速增長,這是房企轉型動力所在,醫療大健康無疑仍是房企轉型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向。
1月6日,萬達集團高調宣佈將總投資150億元,在上海、成都、青島建設三座綜合性國際醫院,並引進英國國際醫院集團(IHG),醫院中文名定為“英慈萬達國際醫院”。這是國內房地產“土豪”與國際“高洋上”醫療機構的又一次跨界、跨國組合,動輒上百億的大手筆投資,不僅刷新了國內企業在醫療行業的單筆投資紀錄,更成為房企轉型醫療的新案例。至此,包括萬科、恒大、萬達等房地產巨頭均已涉足醫療健康領域。
從2014年開始,房企轉型成為一個時髦話題,到了2015年已形成風口,成為原本沉悶的房地產板塊最大的股價引爆點。據上證報記者的統計,截至2015年底,涉及轉型及多元化發展的近50家上市房企中,有三分之一轉型大健康領域。在東方證券首席研究員竺勁看來,房企轉型的三大方向可簡稱為IMF,即“互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醫療大健康(Medical Care)和大金融(Financial Service),而從轉型房企的數量上來說,大健康領域無疑吸引了最多房企,成為最熱門的轉型領域。
然而,就在眾多房企紛紛擠入大健康領域之時,卻有房企選擇退出,“不玩兒了”。記者最新獲悉,一家曾在去年年中高調宣佈將醫療作為未來三大發展方向之一的上市房企,目前已將醫療轉型業務全面停滯。公司總裁向記者透露,房企做醫療的難度比想像中大得多,畢竟兩個行業相差太遠,資源很難互相借用,運營思路也完全不一樣。這家房企原本計畫出資成立醫療事業部門,通過收購搭建醫療轉型平臺,但最終專業人員難以到位、收購計畫難以落實,都成為業務推進的掣肘。“我們跟董事長坦言,讓幹房地產的人做醫療,殺了我也玩不好。”這家房企總裁向記者直言,而在轉型醫療領域失敗之後,該公司又將教育作為新的轉型方向。
借風口、做市值,恐怕是很多房企轉型故事背後真正的邏輯,就像當年轉型礦產、白酒的故事一樣,在房地產傳統開發模式不再受資本市場追捧的如今,不說點新鮮故事,如何製造股價催化劑?至於轉型的實質進展,有一個完美結局其實並非是資本市場“好故事”的必要條件。
同時,一家公司的受阻,並不能代表整個行業的轉型“此路不通”。應該說,開發商進入大健康領域較其他行業具備更大的優勢。首先,醫療與房地產一樣,屬於政策驅動型行業,政府在該領域中話語權較重,需要良好的政商關係,擁有地方政府資源的房企作為醫療領域的新進入者,有一定優勢;其次,醫療與房地產一樣,屬於重資金投入行業,有錢有地的房企不論是從收購還是新建切入,都有先天條件;此外,醫療與房地產一樣有專案制屬性,可通過並購做大做強,與地方政府的天然聯繫使得開發商盤活本地醫療及健康資源遊刃有餘。而房企投資醫療產業,也可以和傳統房地產開發業務密切結合,比如養老地產、社區經營、商業休閒等,都可以成為房企後續轉型的切入點。
事實上,目前的房地產行業已經到了強者愈強、弱者生死堪憂的大變革時代,大型房企通過跨界轉型尋找利潤增長點,而中小房企的轉型更是事關生死。一線城市天價土地玩不起,三四線城市庫存壓頂不敢玩,要麼等待被並購、要麼積極轉型找出路,中小房企的選擇其實並不多。轉型醫療大健康,對於很多中小房企來說,應該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能不能走得通,關鍵是在業務轉型的同時,能否做到思路轉型。
“一直以來,房地產行業都屬於重資金、高杠杆、快回報的行業,雖然資金投入大,但能賺到快錢,而且收益高。你讓賺慣了快錢的開發商去做醫療,思路當然一時扭轉不過來。”一位業內分析人士一語道破關鍵,房企在轉型醫療領域之前,應當充分衡量醫療行業的回報週期、人才專業度、醫患矛盾和道德領域風險等問題。尤其是醫療與房地產一樣,資金投入量大,但回報週期很長,以做房地產賺快錢的思路做醫療,自然做不下去。
2016年作為去庫存的大年,給房企提供了涅槃重生的機會,但能否渡盡劫波同登彼岸,只有轉型方向的市場空間大、轉型決心強的公司才有機會。短期來看,房企轉型醫療尚未出現已得到檢驗的成功模式,尤其在財務上並沒有給房企帶來很好的贏利點,相反轉型投入往往是不小開支,回報週期甚至比商業地產項目還要長,轉型帶來的“陣痛期”不可避免。傳統房地產經營模式已經很難讓標杆企業在規模上高速增長,這是房企轉型動力所在,醫療大健康無疑仍是房企轉型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向。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