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萬之爭”走向未明,資產重組方案變數猶存。在此敏感當口,萬科股票的“非對稱複牌”(H股先於A股複牌)再度引發外界猜測:此舉是不是萬科方面應對“寶能系”進攻的又一項舉措?
而在另一方面,面對著萬科H股複牌首日的大跌走勢,外界更為關心的是,未來萬科A股複牌後的走勢是否也會步其後塵?若真如此,“寶能系”後期用於增持萬科的相關資管產品是否有觸及或穿破“平倉線”的可能?
H股突然複牌背後
在所籌畫資產重組尚無實質性進展的背景下,萬科H股1月5日晚22點25分突然通過港交所發佈公告稱,經公司提出申請,H股於1月6日開始恢復買賣。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萬科同晚通過深交所發佈的公告則表示,由於公司籌畫的資產重組仍存在不確定性,為避免股價異常波動,A股股票將繼續停牌。
此次“非對稱複牌”消息一出,隨即引發外界廣泛猜測。有投資者指出,資產重組如此重大的事情方案尚未明朗,為何H股要先於A股複牌?甚至還有人將此事與此前“王石赴香港拜會外資大行”聯繫到了一起。
另有投資者認為,由於A股市場一直是“寶能系”增持萬科的主戰場,加之其停牌前仍在瘋狂買入,萬科此時複牌H股而令A股繼續停牌,或是避免“寶能系”通過繼續購股而進一步提高持股比例。
上證報《萬科劇透重組路徑 澄清三方和談傳聞》一文曾指出,萬科本次資產重組須經出席股東大會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鑒於“寶能系”目前所持萬科股權比例已高達24.26%,若其對本次重組投出反對票,那麼該次重組方案的實施則需要贊成股東的持股比例達到48.52%以上。從這一角度而言,投資者所做上述猜測似乎有幾分道理。
而對於本次“非對稱複牌”,萬科給出的官方表述是“在諮詢香港和內地相關監管機構後”所作出。為此,上證報記者昨日就此事專門採訪了港交所,港交所發言人則表示,為確保市場正常運作,任何短暫停牌均應限制在絕對必要的時段內,以確保投資者“不會不合理地無法使用市場”;而上市公司有責任確保在刊發公告後,或短暫停牌的原因不再適用時,在可行的範圍內儘快複牌買賣。
該發言人進一步強調,“發行人(指萬科)在短暫停牌期間,應儘快刊發公告向市場公佈(重組)交易正在磋商中並儘快複牌,而不宜一直停牌等待磋商結果。”
從上述表態可見,萬科此次H股先行複牌乃是順應了港交所的監管思路。
鑒於萬科本次重組仍在磋商中,至於外界對萬科H股先行複牌後會否出現內幕交易的擔憂,港交所對此也做了充分的預估。上述發言人指出,為維持市場公平有序及持續交易,交易所期望上市公司採取有效而適當的措施將內幕消息保密,交易所也一直監察股份價格及成交量的變動並留意新聞媒體報導,以檢測是否有內幕消息洩露,防止證券市場可能出現虛假或不公的交易情況。而若有違反《證券及期貨條例》的內幕交易出現,交易所會將違例個案轉交證監會跟進。
“寶能系”資管產品平倉線在哪
除了“非對稱複牌”事件本身,外界同樣關注的是萬科H股複牌首日的股價表現。記者注意到,萬科H股6日複牌後直接大幅低開,最高跌幅一度超過14%。此後便一直維持低位震盪態勢,收盤報收於每股20.80港元,跌幅為9.17%。
不得不提的是,在萬科A、H股同步停牌後,A股市場隨後也步入震盪調整階段,房地產個股跌勢較為明顯。加之H股複牌首日的大跌走勢,萬科A股未來複牌後的股價走勢也引發外界關注。
“我要是萬科管理層,就立即終止重組,A股複牌後股價大跌,寶能之前高位買入的籌碼就將面臨觸碰平倉線的風險。”有投資者戲謔道。
那麼,借助股價大跌擊潰“寶能系”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根據此前披露資訊,自2015年11月27日以來,“寶能系”旗下的钜盛華通過安盛1號等七個資產管理產品對萬科展開了杠杆式增持。借助于上述資管產品所提供的187.5億元資金彈藥,“寶能系”持有萬科股權比例從之前的15.04%快速增至停牌前的24.26%。
而根據港交所披露的钜盛華購股規模和均價可推斷,上述七大資管產品的187.5億元應已經用光,且不排除钜盛華以其他資金少量入市購股的可能性。
經記者粗略計算,倘若“寶能系”去年12月4日後追高買入股份均是通過上述資管產品所實施,那麼以187.5億元的資金體量計算,其平均買股成本約在18.4元/股。而根據钜盛華此前披露,七大資管產品均將計畫份額淨值0.8元設置為平倉線,資產管理計畫份額淨值低於或等於平倉線時钜盛華需按照管理人要求及時追加保證金。
如此來看,七大資管產品的整體平倉線水準應在14.72元左右。但由於西部利得(起始規模75億元)和泰信(37.5億元)旗下資管產品是後期建倉,其持股成本應高於上述平均成本。不過,即便以钜盛華去年12月16日至18日期間平均23.304元每股的高位買入價計算(據港交所資料),其對應的平倉線為18.64元。這意味著萬科A股複牌後大跌超過24%以上時,才有可能令“寶能系”個別資管產品觸及平倉線。
但在分析人士看來,財大氣粗的“寶能系”既然選擇利用杠杆資金高位增持萬科,勢必也做出了相應的風控計畫,寄希望於股價大跌來擊潰“寶能系”,其可能性並不大。“‘寶萬之爭’的參與各方均可謂業界大佬,在互相抓不住對方把柄的前提下,事件最終走向還將取決於各方在博弈、談判後所達成的結果。”該人士猜測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