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持續低迷,收益率比較確定的“理財產品”再獲上市公司青睞。據上證資訊統計,截至9月15日,今年以來已有537家上市公司先後發佈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累計金額逾3031億元,而去年全年是3455億。從資金來源看,不少公司動用的資金均為閒置募集資金。
前9月累計逾3000億
9月14日午間,開山股份公告稱,公司擬以1.2億元自有資金購買交通銀行短期理財產品(蘊通財富?日增利提升91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75%/年。同日,中科電氣也對外披露,公司在9月份使用1.05億元超募資金購買浦發銀行短期(3個月)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同為3.75%/年。翌日,眾生藥業也對外披露,公司於9月14日使用0.4億元(185天,5%)的閒置自有資金購買東莞銀行“玉蘭理財”2015年穩健收益系列7號公司理財計畫。此外,公告還顯示:截至公告日,公司及全資子公司過去十二個月內累計購買理財產品共6.23億元(含本次),其中使用閒置自有資金為5.81億元,使用超募資金為0.42億元。
類似的公告在最近1個多月裡頻頻出現。據上證資訊統計,截至9月15日,今年以來上市公司發佈公告購買理財產品涉及總金額達3031.02億元。其中7月為463.8億元,較6月400.07億元環比增長15.93%。按此趨勢,全年很可能超過2014年的3455.32億元總額。“當市場劇烈震盪,上市公司多種防禦措施並行。其中,著眼理財產品也不失為一種自主性的投資結構調整。”某券商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多用閒置募集資金
細看各家上市公司的理財產品購買計畫,其所用資金不乏募投資金。以9月為例,中新藥業和中原內配均持有4個理財產品,在當月50家認購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數量最多,認購金額合計分別為4億元和0.5億元。中新藥業9月7日晚間公告,公司此前於8月31日使用1億元閒置募集資金認購了工商銀行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並於9月1日連簽3份理財產品購買合同,合計金額為2.5億元,資金來源均為閒置募集資金,預期收益率在3.4%至3.85%之間浮動;此外,9月7日公司又與渤海銀行完成一份為期35天、總額1.5億元(閒置募集資金)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資料顯示,中新藥業於2015年6月19日完成定增募集資金淨額為8.14億元,公司擬用2.5億元閒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資金。
若從絕對認購金額來看,*ST華錦成為9月截至目前最為積極的“理財型”上市公司。9月6日晚間,公司公告顯示,公司當月與工商銀行簽訂1億元(182天,3.6%)、5億元(182天,4%);以及與交通銀行簽訂3億元(183天,3.7%),合計共9億元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事實上,此次9億元的認購額為公司今年3月26日向工商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並於8月26日已經到期的閒置募集資金,在獲利1974.57萬元之後繼續用來投資理財產品。
A股四大“理財王”
此外,從今年整體投資規模來看,據不完全統計,購買數量上,紫金礦業、恒生電子、杉杉股份、深賽格在今年以來的表現基本延續了去年排名前列的“理財”基調。截至9月15日,上述四家上市公司今年以來理財產品的購買數量累計分別為115個、67個、104個、81個。此外,在投資金額方面,天海投資手筆最大。資料統計顯示,公司擬今年累計斥資174億元(除去到期滾動資金)投資理財產品。明細來看,以閒置募集資金和自有資金投資理財產品合計金額分別為119億元、5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房企也參與到此輪理財投資大軍之中。上證資訊曾做出統計,截至9月10日,今年以來共有15家房企(中小房企居多)大手筆購買理財產品,投資總額高達100.2億元。業內人士表示,基於上半年的樓市業績,流動資金較為充足是一個重要原因。此外,相對房企10%左右的平均利潤率水準,一些風險較低並且年華收益率能維持在6%左右甚至以上的理財產品在當前利潤持續下滑的行業趨勢面前確實是一種選擇方向。
與“理財熱”相比,上市公司並購熱有所退潮。這均與近期資本市場大幅下跌有關係。“上市公司攜手外部機構運用並購重組手段進行市值管理的做法與邏輯已經暫時失效,既然刺激股價無效,一些虛熱的並購自然被取消。”有資深市場人士如此分析。在此前提之下,那些資金量充足的上市公司為提升資金利用率,投到理財產品上也就理所當然。
最新評論